第39章 内忧外患的大庆(2 / 2)
两个制度相辅相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很完美。
那在什么时候会变得不完美呢?
答案很简单,田没了。
一个封建王朝存续的时间越久,土地兼并问题就会越严重,而这也是导致大多数王朝毁灭的原因。
王朝建立之初,因为战乱人口不多,所以每人都能分到不少田地。
可安定下来以后,人口增长,再加上碰上个什么天灾,收成不好,靠天吃饭的农民们只能靠卖地换粮食活下去。
有能力买地的,又是那些达官显贵们。
这样的情况反复上演,时间推移,人口越来越多,属于底层百姓的土地却越来越少,不断被达官显贵们兼并。
而这些达官显贵又因为政策,并不需要交税,如此一来,能收税的土地越来越少,国库越来越穷,有钱的贵族却越来越多。
国家穷的不行,无力支撑国防,底层百姓苦的不行,不想再饿死,再被压榨,这时,自然就到了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候。
还是那句老话,不是真的走投无路了,谁愿意造反呢?
而总有些贪得无厌的官僚,兼并百姓的地仍旧不够,军户的屯田也要侵占。
而且各级军官还会盘剥军饷,将这些军户当家奴使唤,再加之军户的社会地位低下,造成大批军户溃逃,卫所自然缺额。
贺临喝了口茶,冷静了一下,思索后,她重新看向俞光友:“当今之法,唯有募兵。”
招募的士兵不会像军户那样年龄段层次不齐,他们年轻,更有活力,更有干劲。
但最大的问题是……
“长赢兄,我何尝不想募兵啊,可一来这要皇上点头,二来,军饷也是个问题。”
是的,募兵最大的问题就是钱。
不像军户自己有田,可以实现自我供给,招募来的士兵,军饷都要靠国家财政,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贺临看向他:“鸿渐兄,明日我便去趟总督署,请求丁部堂与我一同上奏疏,言明利弊,让皇上拨款募兵抗倭,不过中间的这段时间,也麻烦你整顿军务,防备好倭寇。”
丁立生处理完浙江的事情之后又回到了福建,总督署所驻扎的福州离漳州不远,贺临打算去一趟。
募兵这种大事,她一个人上奏疏,声音有点不够,但要拉上丁立生这个总督一起就不一样了。
两次见面她对丁立生的印象都不错,能做到一方封疆大吏,肯定不是个拎不清轻重的。
俞光友没想到她抗倭决心这么大,才上任就着手要抓这件事,终于碰到贺临这种肯做实事的文官,他十分感动:“这个不用你说,我是漳州卫指挥使,备倭守城是我的职责,这几日我打算将漳州卫里年轻力壮的兵都挑出来,组成一支队伍,进行训练。”
原来他已经准备开始行动了,贺临很欣慰:“漳州几十万百姓,还有我这颗人头,都系于鸿渐兄之手了。”
俞光友抱拳,神色郑重:“我不敢保证逢战必胜,但倭寇若要动漳州,除非从我俞光友的尸体上踏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