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边打边议(2 / 2)
现在的问题是那几个地方的粮什么时候能到,而鞑靼会不会同他们鏖战。
现在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两难之题。
打不赢,真让延答破坏了陵寝,朝廷颜面扫地。
而不去打,直接同延答议和,朝廷同样颜面扫地。
至于打赢……那的确太难了。
礼部尚书祝明自打进来之后一直在旁沉默,此时才出声道:“皇上,依臣之见,此战必须打,瑞王爷既然已领兵出战了,没有让他马上回来道理,反正自古以来议和都是边打边议。
瑞王爷在前面打,臣以为议和的事,可依照吕阁老之见,由大同出面同延答周旋,若能拖住延答,我们的胜算与筹码则多一分,若不能,再答应延答的条件也行。”
景历帝对他这答案还算满意:“不错,老成谋国之言。粮都调了,兵都出城了,的确没有理由在此时毫无顾忌的议和。
传朕旨意,让秦渊一定要拦住延答,无论如何,昌平不能有事。至于议和,祝明,你领着礼部,要做好议和的准备,前方则由梁左出面,他是宣府总兵,戍边多年,熟悉鞑靼的情况,让他与延答周旋。”
“臣领旨。”
*****
贺临作为礼部的郎中,议和的事情要由礼部准备,而朝廷关于此事的决策,她很快也知道了。
其实她跟祝明想一块去了。
从一开始,贺临就没想过秦渊必须一路赢下去。
如果只是把鞑靼赶走,却不答应他们的条件,他们也会继续骚扰边关。
除非把这些鞑靼军全部围剿在京畿。
当然,以大庆现在的情况,想做到这点实在是有点天方夜谭。
延答能坐到鞑靼部的大汗之位,也不是没脑子的人,其必然是有战略之才的。
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延答要的只是通贡互市,也不是割让领土,让朝廷缴纳岁币,说实话,不算太过分。
人家来通贡,好歹是明面同你称臣的,而不是让你称臣。
至于互市,那也是人家用马匹牛羊同你换东西。
通贡与互市能成,边疆能安稳下来,才是百姓之福。
只是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朝廷不是公司,很多事情不光从利益得失上去看。
延答这次的手段的确有些过激,让朝廷觉得丢面了,而景历帝又爱面子,所以才能同意秦渊领兵出战,无非是为了找回点场子。
秦渊要做的,只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住鞑靼,免得朝廷毫无谈判的筹码。
所以昌平要保,而秦渊跟鞑靼之间的战斗,只要不输的太难看就行。
当然,即便是牵制,对秦渊来说压力还是不小,毕竟双方人数与战力差距都摆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