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人员更迭(2 / 2)
但目前傅斯年还走不开,以为整个河湟地区的主要官员,都需要重新任命。
苏轼、苏辙兄弟几乎同时上表请求致仕,实在是岁数不小,坚持不住了。
苏轼还好,适应能力强又没什么实际工作,在西北抒发了一年的情怀,还有几首佳作问世。
老头只是耐不住黄沙漫天,想念内地的山水。
苏辙的情况就差了不少,人在西北,也没少受到朝臣的攻讦。
主要是他站着位置呢!
后边一群人盯着副相的职位,目前已经有了替补人选,当然要让他尽快挪窝。
而他和傅斯年演双簧的任务早已完成,现在是真的心累。
傅斯年好说歹说,才又争取了几个月时间,说好三人一同返回汴梁。
利用这几个月时间,傅斯年要安排好接替的人选,省得辛苦创造的局面戛然而止。
宗泽当然是第一人选,现在正是壮年,治理有方又懂军事,实在是经略边关的好手。
种师道在军中如鱼得水,与刘仲武二人成了河湟地区的两柄利剑。
不论是西夏还是吐蕃各部,都不敢轻举妄动。
最后就是熙帅的问题,王厚出事了。
被御史掌握了贪墨的证据,日前已经收到了朝廷降罪文书。
是冤枉的吗?还真不是。
众所周知,西军是能打,但军纪其实不怎样。
常年得不到足够的粮饷,抢劫是他们的重要收入来源。
不给够了好处,谁肯给你卖命?
不论是谁掌管西北禁军,都难免想一些变通的方法。
而作为实际操作者的熙帅,自然就是这条利益链的重要一环。
傅斯年也曾写信给赵佶陈情,想要保住王厚。
但赵佶回信表示他也不好办。
打根上说,文官们抓的其实不是贪污,就是针对王厚本人。
其实也不是冲王厚,更确切地说,是冲着武官。
王厚这回的功劳太大,眼看都要到二品了,这触碰了文官们那根敏感的神经。
赵佶实在没有和满朝文官掰手腕的决心,于是就只能牺牲王厚。
最终,傅斯年的求情还是起了些作用。
王厚只是去职贬官,没有对他本人论罪,算是相对较好的结果。
他临行前,傅斯年前来相送,言语间充满惋惜:“王经略,我尽力了,但最终改变不了什么……”
王厚倒是很乐观,握着傅斯年的手道:“侯爷的盛情我心领了!只是贬官和罚没,已经是很好的结果,比我预想的还好些!”
常年的征战,让王厚须发皆白,面上虽然带着笑意,眼角却流露出一丝不甘。
心中暗叹一声:“大好的局势,就这样终止了……再给我两年时间,打到灵州也不是没可能!”
傅斯年掏出了一沓交子交给王厚,他被罚没了不少银钱,这种安慰是最实在的。
王厚执意推辞,被傅斯年强行塞进怀里:“拿着,别撕巴!一大家子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