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新年伊始的变化(2 / 2)
崇祯在新年伊始宣布了两项决定:
一是内阁今年的工作重点在于发展经济。
所以各位阁臣在分工责任制的基础上,要成立一个发展规划小组,专门对大明朝未来的经济发展进行研讨,并制定相关计划。
其中傅斯年被着重提名。
皇帝陛下认为他在经济之道有很高的建树,特意嘱咐内阁要听取他的建议。
这个委任说明了皇帝陛下要坚定地发展工商业了。
许多大臣都认为不妥,觉得这有违祖制,大明朝还应该以农业为本,抑制商人。
出于礼貌,他们没有立即发作,而是等崇祯先说完。
崇祯颁布的第二项,是针对教育的改革。
在太学中增添了自然学科、社会经济学科门类,目的在于培养执政人才。
“长期以来,科举对于实务这一快几乎没有涵盖。纵然文章写得锦绣如花,圣人的言论倒背如流,可这些对治理地方却没有直接的帮助。”
“往往国朝选拔出来的人才当了官以后,却无法发出有效的政令。他就不懂,你能指望他做对了嘛?”
“官员的成长都是在任上一点点锻炼起来的,可是诸位想过没有,他们拿来练手的是什么人?”
“那是千千万万的百姓,官员的嘴稍微歪那么一点,对他们来说,有可能就是灭顶之灾!”
“人才培养的代价,不应该由百姓来承担。所以朕决定,把这个过程提前到学习阶段。”
“从今往后,凡通过乡试者,均需进入太学,学习两年后方可参加会试!着内阁讨论需要增设哪些学科,一切向实际靠拢。”
“对于会试落榜的考生,则要专门成立招收的部门。他们也是多年寒窗苦读,就此蹉跎岁月实在可惜。”
“当不成官,当个胥吏也可以嘛,以后慢慢升迁就是了!有些人死记硬背不行,但未必就没有才干。”
一番话给朝臣们的震动,却是比第一条还要大许多。
众人交头接耳,各持不同意见。
有的人赞同,觉得皇帝的规划很合理,一些事他自己就深有体会。
有些人则坚决反对,其实是抱着点自私的心态。
当年自己是吃了多少苦才靠上的,凭啥后面的人变得容易了?
增加学科,就代表要降低其他学科的比重。
至于降哪科,众人不用问都知道,那肯定是八股啊!
找崇祯皇帝这种搞法,不但进入官场的人骤然增加,对地方官员的权力也有所削弱。
毕竟原先任免胥吏都是主官的事,现在变为朝廷委派,来的人若是识相还好。
若是跟主官不一条心,岂不成了施政的阻碍?
就像科举创立之初的情形一样,既得利益阶层对新增的变数,几乎是本能的反感。
“陛下,臣认为此举不妥!”大学士钱龙锡先站了出来。
他们东林党对此举当然更要反对。
东林学派目前是最大的学派,书院虽然被魏忠贤拆毁了,但人心还在!
若是现有的教育体系改革了,东林学派的影响力将会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