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明朝文官的弱点(2 / 2)
不过傅斯年并不是太担心,崇祯也就是痛快痛快嘴而已。
虽然他对官员称得上刻薄寡恩,但本质上不是个暴君。
他甚至也有爱民之心,只不过朝廷实在入不敷出,他迫不得已才加收辽饷。
为了不让嘉靖年间的重大政治事件“大礼议”再次上演,傅斯年在来的路上就开始思索对策。
通过文官们以往的事例分析,硬刚是最下策。
别看他们在挽救大明朝的过程中没帮上什么忙,可要是捣起乱来,还真是一个顶俩!
属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但从纷乱如麻的事迹中,傅斯年还是揪出一个线头,让他发现了大明文官们的弱点,那就是好面儿!
从东汉末年曹操提出“唯才是举”以后,大多数朝代都讲究量才施用。
德才兼备当然最好,若不能两全,取其才而用之。
总的来说,只要不过分影响他的本职工作,君主对臣子的一些小毛病是可以包容的。
比如唐宋时期,官员贪财者还真有不少。
可如果他们工作干得好,君主基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到了本朝就不一样了。
在大明朝,官员的个人品行已经上升到了政治高度。
你贪污?那是重罪,六十两的事虽然从洪武朝以后就不严格追究了,可一旦发现贪污,那官职必定是保不住的。
接下来可能就是品行不端了,一般这种事也足以导致官员下野。
这里头的说道可就多了,理由五花八门,几乎无所不包。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
本来是对道德要求的上限,在大明朝生生被弄成了基本操行评定。
官员做不到,你就是德不配位!
由此也衍生出了一条奇怪的不成文规定:凡是受到弹劾的,就得主动要求停职自省,不然就是恋栈权位。
基于以上分析,傅斯年得出了对付大明文官的最佳方法,那就是打舆论战!
要脸儿对吧?好面儿不是?
别忘了咱是干啥的!
锦衣卫!我跟闹呢?
就你们暗地里的那点鸡鸣狗盗之事,镇抚司衙门里头的材料上记得清清楚楚!
跟崇祯说了思路后,他高兴的连连拍手,兴奋地大叫:
“哈哈,这招高啊!掀开他们这些假道学、伪君子的真面目,我看他们还有何脸面在朝堂上跟我作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