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连拉带打(1 / 2)
从心底里,傅斯年并不指望武将这个群体能帮上什么大忙。
实在是因为这个群体太窝囊了。
在大明朝,武将的地位不是一般的低下。
四品的文官就能对一品的武将吆五喝六,六品的文官对二品以下的武将,同样是颐指气使。
偏偏武将这个群体也确实不争气,勋贵之中很少有真本事的。
让他们耍几下大刀还勉强能装装样子,带兵打仗?
那还是算了吧!
按说大明当初也是以武立国,人才不应该如此凋零才对,追根溯源,还得说回洪武朝。
朱老板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个铁桶江山,索性自己把骂名全担了。
明初四大案,把那些功臣勋贵杀的人头滚滚,到建文帝需要人手的时候,就只剩下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两位开国元勋可用了。
经过靖难之役,再次刷下去一批。
时至今日,淮西勋贵只有三家徐达、沐英、郭英三家始终传承到底。
应该说老朱家对待功臣刻薄,是一脉相承的。
这也是导致今日武勋集团无人可用的根本原因。
以他们的财力和地位,真就培养不出人才吗?
那是不敢呀!
他们早看明白了,混吃等死还能代代相传,真要是发奋图强了,没准就把爵位作没了……
翻看了大明现有顶级勋贵的资料,傅斯年锁定了两个目标,一个是魏国公徐弘基,一个是定国公徐希臬。
本来英国公张维贤要是不死,代表非他莫属,毕竟他有拥立之功。
他儿子张之极刚刚承袭爵位不久,还没什么号召力。
至于成国公朱纯臣,傅斯年不想搭理他,卖主求荣之辈罢了
最后是黔国公沐天波,刚十岁。
这就是大明现存的所有国公。
其实徐弘基和徐希臬都是开国功臣徐达的后代。
之所以一门二国公,那是因为靖难之役时,徐达的大儿子帮建文帝,三儿子帮姐夫朱棣了。
而且因为暗中给朱棣传递消息,还被建文帝朱允炆给发现了。
结果当然不怎么好,直接被咔嚓了。
朱棣上位以后,没忘记这位小舅子所做的贡献,给了个定国公。
同时,朱棣也没记恨大舅子,保留了魏国公的爵位。
傅斯年先后走访,发动技能『巧舌如簧』,很快就把两家说动了。
说实话,这两位身体都不太好,本不愿管这事。
可架不住傅斯年会忽悠,结合当前形势分析利弊,说要是继续重文轻武,大明就要玩完了。
他们徐家的爵位确实是与国同休,但问题是国现在真的要休了!
最后还给了不少暗示:你猜是谁让我来的?
那还猜什么呀?朝堂上的事他们早都听说了。
两位徐公爷最后全都表示,一定会去为皇上站脚助威!
傅斯年也懂事,分别许出去个千户的职位。
那么大家族,难免有几个没出息的子孙,就业问题咱给你解决一下。
之后又走访了几个衙门口,就是五军都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