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镇抚三边(1 / 2)
崇祯再往下看,名单上竟还有父子同时提名。
他问道:“杨鹤与杨嗣昌确实都有才能,我也有耳闻,可是同时重用,还都往关中地区派,怕是会惹来非议吧?”
其实说非议都是借口,是他自己不放心。
此时各地的总督、巡抚权限极大,都是军政一把抓,人事任命也很有话语权,所以崇祯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
傅斯年奏报道:“陛下,近来种种消息显示,关中地区正酝酿着一场大的变故,尤其是此时青黄不接,人心极为浮躁。”
“我朝去年虽然粮食产量大增,但赶上北方旱灾严重,江南即便高产,也就是勉强能供应得上。”
“若是有人故意推波助澜,形势还是很危险的。因此我下一步的工作也将转移到关中,还请陛下派遣干吏,以维护大局。”
崇祯用手一下一下地点着两人的名字,缓缓道:“杨鹤这些年为官的政绩和声誉都不错,出抚陕西三边的确合适。”
“至于杨嗣昌嘛,他的《地官集》我看过,应该说才学还是有的,只是少了历练。但你既然要亲自去关中坐镇,我没什么不放心的,就照这个名单委任吧。”
次日早朝,崇祯将委任发给内阁,竟然很顺利地通过了。
因为此时三边总督这个职务,其实是个烫手山芋。
恰逢陕西总督武之望猝死,让关中的局势骤然恶化,现在就任,就等于是要去给前任填坑。
杨鹤时任左副都御史,对于这个任命没有拒绝。
这跟他目前在朝中的形势有关,有点被排挤的意思。
因此出抚地方他是愿意的。
但他也跟崇祯提了条件:钱粮要跟上。
他的理念是剿抚并用,但以抚为主。
抚,就得用钱粮,还得够多。
崇祯对此没有异议。
兜里有钱、心中不慌,这话放到皇帝身上也适用。
而且在此基础上,皇帝还把铁杆亲信傅斯年派过去支援。
杨鹤一听傅斯年也跟他去,顿时喜笑颜开:这工作不就好开展了吗?
如今蓟辽和宣大地区的情形,只要有点敏感度的官员都会注意到。
这两处虽然依旧需要朝廷输血,但依赖程度依旧逐步减弱,谁都知道是傅斯年在那里的安排起了作用。
关中的形势再坏也不会比辽东还差,让他也去给规划一下,一定能省不少心。
同时杨鹤对傅斯年还有几分感激。
他已经得知,傅斯年在皇帝面前推荐了自己的儿子杨嗣昌。
所以在准备出发这个阶段,杨鹤多次跟傅斯年商谈,很快建立起基本的信任。
傅斯年的定位已经很明确,是帮助皇帝监管天下的,不会放在某地单独任职,这个反倒限制了他的作用。
所以对杨鹤来说,傅斯年纯粹就是外援,干完活就走,完全不必担心他争夺话语权。
等待了大约十天,等来一员干将以后,杨鹤与傅斯年才带队出发。
等来的人是从大名府调来的卢象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