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明了(2 / 2)
早在四年前,那杨建霖便一命呜呼了。杨家早放出了消息,只是不知,是长年瘫痪苦不堪言,还是因家中妻儿伺候得不够精心。
苏正德看着卓然而立的独子与明丽活泼的次女,长叹一声,吃力地转动轮椅到姐弟二人跟前,“我苏正德一生无能,竟累得两个稚子费心筹谋,实在是……爹以后不会再让你们失望了!”
翌日苏正德便带着全家郑重去苏正文家拜访,告知了自己的决定。
两家商议一番后,苏正文便着人送了自己的手书去清水村,过了五六日,程管家带着苏老爷的回信到了县城。
苏老爷为苏正德挑选的“新父亲”不是别人,正是分家时所住那几间破茅屋的主人,苏佑。
此人与苏老爷同辈,只比他小两岁,听说自幼父母双亡,全靠苏老爷的父亲——当时的族长接济养活,与苏老爷算是一同长大的。因他祖辈只是苏家老祖宗的义子,所以并未与苏老爷等人一同序齿。
苏佑十五岁便出门闯荡,从此了无音讯,七年后却遍体鳞伤地回了清水村,同行的还有个十八九岁的年轻姑娘,据说是他在外头娶的妻子。
两人都是灰头土脸,狼狈不堪,自此便在清水村重新定居下来,再未出过村。那姑娘不到三十就死了,也没生下一子半女,苏佑也未曾再娶,独自一人在茅屋里熬了二十多年,直到油尽灯枯。
这许多年来,年年清明或族中祭祀之时,苏老爷都是让幼子苏正武代为上香的。
念及幼时情分,原本也犹豫着是不是让幼子承继苏佑那一脉香火,只是老妻生前便不肯同意,临终前还心心念念着这桩事,逼他在床前发誓永不得出继幼子,这才作罢。
如今有了苏正德这一节,也算得上两全其美。
苏佑无儿无女,身后更无任何纠纷,只留下那三间茅屋和几亩田地。田地收回族里后已卖给了族人,苏正德家若是愿意花两个银钱买下茅屋,想来谁也不会再有二话。
毕竟说起来,只要一过继,那屋子本就该苏正德所有,如今人家肯另花银钱买下,里子面子都有了,族老们绝不会再多言。
只是苏老头那一关,怕是不太好过就是了。
“这好办,我跟爹去求一求五爷爷!”苏惟生眼珠子一转,露出一抹狡黠的笑意。
众人也齐齐失笑。
也是近几年跟苏正全家走得近了,苏惟生才知道苏五老爷与苏老头不合的原因。
说来也实在令人不齿。
原来当年五老爷的长子苏正显与苏正宗同时向清和镇冯秀才的女儿求亲,两人年纪差不多,都在镇上的私塾念书,长得也都是文质彬彬、一表人才。
奈何当时的苏五老爷家便已颇有产业,苏老头却只是个家有十亩田的农夫。苏五太太温良贤惠,赵氏却蛮横泼辣,这一看还用选吗?
眼看两家就要换庚帖,苏正宗不甘心,便买通冯姑娘的一个丫鬟偷了人家的小衣,声称两人有染,还买通了一个说书先生,将二人情事说得绘声绘色,如同亲眼所见。
冯秀才自有傲骨,说什么也不肯将女儿嫁给这样一个奸险小人。可冯姑娘名声已毁,两方男子又是同村同族,冯家如何还有颜面结亲?纵是恨苏正宗入骨,为着家中子女着想,教训苏正宗一顿后便举家搬去了外地。
自此苏五老爷家便深恨苏老头父子,处处与他们作对。
苏老头自知理亏,面对这个堂弟再没了底气,遇事都要让上几分的。时间久了不想让了,却仍一次也无法占上风。
族里看热闹的都忍不住暗自嘀咕,“哪里是苏信一家自知理亏?分明是心里知道斗不过,才只能忍气吞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