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要求(1 / 2)
许大人同意了苏惟生的提议之后,带着赵怀瑾进宫禀明了熙和帝。
当天下午,苏惟生等人便与鸿胪寺和礼部、兵部以及镇国公等勋贵一起,带着众使臣一道去丰台,看了一场宁国大长公主麾下“神鹰卫”的演武。
扶桑人这才老实下来,不敢再出幺蛾子。
至少,表面上是老实了。
一眨眼就到了宫宴之日,也就是众使臣陛见的日子。
除了扶桑使臣,大家都是头一次进宫,见着皇宫飞阁流丹、碧瓦红墙都忍不住惊叹连连。
各种样式奇巧的宫灯、彩灯照得夜间犹如白昼,也晃花了使臣们的眼睛。
熙和帝对众人都挺和气,赏赐了不少东西,听了好些歌功颂德的话,才让人摆宴,留了些臣子作陪。
苏惟生又一次见到了那些王子皇孙。
赵王一如既往地沉默寡言,存在感极弱。
晋王正同身边的人谈笑风生,察觉到苏惟生的目光,还转头冲他眨了眨眼,露出几分与年龄不符的俏皮来。
苏惟生愣了一下,中进士之前,晋王摆明了看好和拉拢之意,但等他中了状元,再得到皇帝青眼,这位却销声匿迹,再没私下找过他。
难道是为了避嫌?
燕王瞧着有些阴沉,一双眼睛如同鹰隼,锐利逼人。其余几位皇子也温雅俊秀,颇有皇家风范。
至于熙和帝的同辈兄弟么,苏惟生着重看了一下寿王与滇池王。
前者像个白面书生,瞧着十分文弱。
后者却没有半分熙和帝的儒雅文气,反而英挺魁梧,在一众皇室宗亲中显得鹤立鸡群,英武不凡,脸上带着三分戏谑的笑意。
这戏谑也不知是对谁。
原本场上也是其乐融融,但几杯酒下肚,扶桑国人争强好斗的本性便暴露无遗。
酒过三巡之后,扶桑国一名使臣不知怎的提起了当年的战事,双方便起了争执。
那使臣端着酒杯,操着蹩脚的汉话道,“你们的兵的确不错,但比起明曙大帝当政时的盛况,却是远远不如。名将单达的后人,竟连我的随从都打不过,可见和平岁月的确会消磨将士们的斗志。可惜我倭国子民节衣缩食缴纳的岁贡,竟养出此等……”
话中的惋惜之意非常明显。
他的声音不小,离得不远的官员都听见了。
只是今日宫宴单家并没有人来,前两日扶桑人才与单家八公子发生了冲突,熙和帝为了避免再生事端,招来作陪的大多是文官。
只是他忘了一件事——文官的确不会真刀真枪与人干架,可要是打起嘴仗来,咳……那惹事的本事嘛,也非同一般。
使臣的话一出,所有文官都坐不住了,跃跃欲试地正想开口,范伯寅便微不可察地摇了摇头。
众人会意,将机会留给了与单家有亲的陈显宗。
陈显宗抬了抬眼皮,“听闻扶桑国自盛唐时便着意钻研我中原典籍,不知阁下可曾读过《孟子》?”
使臣打了个酒嗝,不解道,“听说过,大人有何见教?”
陈显宗慢悠悠道,“孟圣有言: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耻,是谓国耻!”(节选自明顾炎武《廉耻》)
言下之意,扶桑国签订条约在前、反悔在后是为悖礼犯义。以大欺小,纵容壮年随从欺负一个十岁的孩子是为不耻。
为官之人干出这种事,就代表整个扶桑国都是无耻之辈。
宴上所有人自然都听出来了,顿时哄堂大笑。
扶桑使臣本就喝了酒,眼下被这一番话绕得晕晕乎乎,哪还有多余的心思去想这话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