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大闺女家来消息了(1 / 2)
既然决定让爱学去上学,当晚王荣梅和三丫头招娣就连夜用不穿的破旧衣服和布头,点着煤油灯赶制了两个布包,一个方方正正的做爱学的书包,一个是王荣梅方便出门用的包,特意加长了背带,可以斜挎在肩上,还在开口处缝了三颗扣子,防止里面的东西掉出来。
这两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花书包,是用百十块小布头组合成的,中间是由不同颜色的三角形布头组成的图案,用颜色一样的蓝色布头组成四个边和底,很漂亮但也很乡土气。这个时候的孩子们大多都是背这种书包去上学,时尚点的会背着军用的带盖儿小挎包。
看着两个挂在墙上的花布包,王荣梅想到了长大后的小儿子,想到因为自己的管教不严,这个老幺儿子结交混子混黑社会,八十年代严打时差点坐了牢,差点吓破了她这颗老母的心。这一世,她一定好好地严管再严管,决不能再让孩子走老路。
翻出来一个破书包,这个书包曾是家里老大闺女上学时用过的,后来其他孩子上学时就轮的使。
但既然做了新书包,当然要把留在里面的书本和一根铅笔都放进了新书包里。
收拾妥当后,王荣梅才安心的钻进了被窝。
第二天,起床的爱学惊喜地发现自己竟然有了一个新书包,里面还有书本和笔,高兴地抱着他娘直蹦,欢呼着说:“我要上学了,我要上学了。”
学校就在本村的村东头,学校里面都是本村的一些孩子,爱学和小伙伴们可没少往学校跑去玩,听着人家朗朗的读书声,看着人家坐在教室里上课,甭提多羡慕了,现在他也可以坐在那个教室里了,爱学跳着叫着,举着书包转圈圈,恨不得让全村人都听见他要去上学了。
高高兴兴地被娘领着去了本村的小学校。学校里就只有一位老师, 是一位二十几岁的下乡知青,因为有文化被指派到学校教孩子们功课。
学校里就一个班,班里十几个孩子,年龄大小不一样,都在十岁左右。分一到五年级,却在一个班里上课。孩子们用的课本一般都是旧的,用新课本还得花钱买,人们舍不得。
村里人让孩子来学校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孩子认几个字,会数数,会写自己名字就满足了,而这些孩子的父母已经算是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了。村里大部分的孩子从七岁起就已经跟着大人下地挣工分去了。
这个时候上学其实真的很简单,只要家长把孩子领来,交了学费就算正式入学。在学校和老师谈好后,交了一学期2毛钱的学费,小儿子张爱学牵着老师的手,被领进教室。
王荣梅看着消失在教室里的儿子,暗暗祈祷:儿子啊,你绝不要再走上世的老路,希望你好好学习吧,这一世你一定会过的很精彩!
上午的大队部院子里依然热闹,因为昨天的那一出现款现结,算是彻底震动了距离远的村庄,今天比昨天人还要多,院子里,院子外都有驴车、牛车在等待着。
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排队等候着,王荣梅走进存放鸡蛋的小屋,里面整整齐齐的码放着4个大木箱,王荣梅暗暗算了一下,到十五那天减去给百货商店固定的2000个鸡蛋外,应该能存下差不多五六千的样子,就决定先不外出去送货了。
如果那个叫王名启的战士真能在十五那天如约而来,并定下鸡蛋,按照那天他们买鸡蛋的表现,应该能定不少,先保证对他们的供应,这个才是财神爷呀!
就在王荣梅暗暗盘算的时候,老支书喜滋滋的过来,问她:“荣梅,今天收的鸡蛋比昨天多,你啥时候去送货呀,早去早回,今儿下午要放款呢。”
正想去找老支书的王荣梅赶紧装出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唉声叹气地说:“村长,昨天我那小儿子又闯了祸,一身衣服都扯破了,这不,今儿狠心把他送去学校了,让老师好好管管他,我今天就先不出去了,我得盯着他。”
老支书点点头,“哦”了一声,“今儿不出门了呀。”声音竟然有些落寞。
老支书转过身,背着手向屋里走去,微驼的后背显得有点沧桑。
“屋里有4千鸡蛋呀,那可是整整六十块钱,大队里一年的收入都没有六十块。”老支书迈着沉重的步子,没鸡蛋他着急,鸡蛋多了他也着急,害怕卖不出去,砸手里了怎么办?满怀希望集生媳妇今天能卖出去一部分,减轻心理的压力,她,她竟然因为一个小孩子不出去送货了?!明天啊,明天就又会多1千多鸡蛋!我的个天爷呀。
老支书感觉步子更沉重了,迈不开腿,他低着头,猫着的腰也更弯了。
王荣梅没有发现老支书的异常,只是高兴地看着院子里熙熙攘攘的人群,鸡蛋今天又能收获不少,只希望十五那天能多交出去些。
满怀着希望,王荣梅回了家,在家门口却碰到了一个看着陌生却又有些熟悉的脸,约有五十多岁,那人一看到他,马上走过来问:“是张家的王嫂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