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迟到的战争(1 / 2)
第120章 迟到的战争
田瑞的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直接把朝廷给打蒙了。虽然他们隐隐的觉得是田瑞在其中搞鬼,但就是没法破除田瑞的这种手段。
先不说军事上面的被动,仅仅是资金这一块,整个朝廷讨论了将近一个多月,都没能拿出来一个可行的方案。
从历史上看,大明朝之所以被人追捧,是因为大明朝是封建历史上最讲规矩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一切的一切都有他固定的规矩,这也是为什么明朝的皇帝会出现那么多的奇葩人物,甚至有的人几十年不理朝政,国家依然能够正常的运转,这就是规矩带来的好处。
即便到了现代社会,很多大型企业也在模仿明朝的这种管理模式,不在让人管理企业,而是用制度和规则来管理企业。
我们现代人看这种问题,自然知道这样的规矩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面对庞杂的事物时,这样的规矩能带来更高的效率,省去了很多人为的不利因素。但坏的方面同样很明显,那就是在遇上突发性的难题的时候,这样的机制下,企业很难做出快速的反应。
毕竟,有了规矩就有了制约,面对危机可能很多人有可行的办法,但是你得说服其他人,让他们同意你的这种做法,得到最广泛的支持,这样才能真正的实施你的方案。
只是,说服人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事情,更何况大家都是一步一步熬上来的精英,凭什么你就能比我聪明?退一步讲,就算你的确比我聪明,但如果你的这个办法不成,那谁来承担相应的责任呢?
于是乎,争吵和辩论,就成了这种规则下的一种常态了。此时的大明朝廷就再一次的陷入到了这样的局面之中,大家都在发表自己派系的观点,谁都说服不了谁,于是就全都在这里耗着。
历史学家给这样的局面起了一个很贴切的名字,叫做党争。
其实,按照大明朝开国皇帝的构想,适度的党争是有利于国家建设的,起码大家都把观点说一说,大家比较一下优劣,选出来最好的方案,这当然是一个好方法。
但坏就坏在这样的方法是需要强力阶层的制约的,用现代社会的说法,就是管理层必须受到股东大会的制约,而且是决定性的制约。
那么对于大明来讲,谁又是这个大明朝的股东呢?答案当然是勋贵集团。他们是与国同休的贵族,地位其实跟后世那些大集团中的中小股东是一样的。
只不过此时的勋贵集团,早已经不是大明开国初期的勋贵集团了,他们名义上还领着分红,实际上已经在大明董事会失去了一切权力。而大明的董事长也乐意看到这样的局面,毕竟有那个董事长不想收拢小股东的权力呢?
因此,大明立国两百年,下面的管理层通过种种手段,帮助自家老板,将小股东的权力一点点的收了回来,彻底成为了大明朝权力最为统一的董事长。从而达成了双赢的大好局面。
毕竟,董事长只是一家企业法律意义上的所有人,真正具体到业务上的时候,那还得看管理层的。于是乎,管理层就是利用了这样的办法,成功把董事长给架空了。
失去了董事长的制约,管理层自然会发生混乱,派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同样在这没有了制约的情况下,被无限的放大,只至于影响到了整个机构的运转。
身为董事长的皇帝,面对这样的局面也很心痛啊,毕竟这帮人糟蹋的是他自己的公司,当公司被这帮人糟蹋到影响了业务乃至入不敷出的时候,身为董事长的皇帝再也不能熟视无睹了。
后世的打工人都很清楚,一家企业里一般都有三种人。一类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职工,一类是能力突出,个性鲜明的职工,还有一类,就是干啥啥不行,马屁第一名的类型。
而具体到大明朝,这类马匹精就是太监群体。可以这么说,在皇宫里,没有哪个混出头的太监不是马屁精;也不是所有的马屁精,都是没能力的人。大家仅仅是成长路线不同,具体的做事能力,大家其实不相伯仲。
朱由校再经历了一开始的愤怒,惶恐,惊惧之后,情绪慢慢的也稳定了下来。虽然此时的宫门口还有保安军的人在堵着门,但这些人就好像是来这里给朱由校站岗的一样,只要他不出皇宫,似乎跟平时也没什么区别。
因此,缓过神来的朱由校,面对文官争吵不休的朝局,再一次想起了魏忠贤的好处来。他想到了从一开始的时候,他的本意不就是利用魏忠贤打压文官集团吗?怎么被田瑞这一掺和,事情又回到了两年前的那种局面了?
噢,对了,是因为魏忠贤惹到了田瑞,整的田瑞拼着造反也要弄死他,这才引出了今天这样的事情。
但是这件事如果反过来想一想呢?难不成没有魏忠贤陷害田瑞的这段故事,田瑞就不会造反了吗?朱由校怎么想都有些不太自信了起来。
田瑞这个家伙头上有反骨,那他早早晚晚都会反!这次魏忠贤搞出来的这件事,只不过是将他造反的时间给提前了而已,其实罪并不在魏忠贤的身上而是在田瑞的身上。
搞清楚了这个逻辑,朱由校不由得就更加想念起了魏忠贤的好来。假如是让他来办这件事,说不定比现在的这群文官更加的有效率。
想清楚了这一点,朱由校不由得就想把魏忠贤从关押之处弄出来,好让他帮助自己解决现在的危局。但等他想这么实施的时候,他又面临一个很棘手的问题,那就是田瑞的警告。
田瑞之前就说了,如果朱由校不杀魏忠贤,那他就自己进宫来杀。为了阻止田瑞的兵马进宫为乱,张国纪废了很大的力气才跟田瑞谈妥了条件,让朱由校先抓了魏忠贤,等到时机合适的时候,就把他一刀砍了。
至于什么时候才是时机合适的时候,那就看双方什么时候开始开打了。
虽然朱由校很忌惮堵在皇宫门口的保安军,但他的难题此时也只有依靠魏忠贤才能解决,并且,这也同样关乎到魏忠贤的命运,由不得他不上心。
于是乎,朱由校秘密派了人跟魏忠贤取得了联系,“请教”他如何处理当前的局面,也正是在魏忠贤的暗地操控下,朱由校才陆陆续续的展开了自己这边的安排。
首先,朱由校在魏忠贤的建议下,第一个就打算召回此时的辽东总督孙承宗。自从田瑞发动叛乱以来,孙承宗曾经一日数道奏书,请求带兵勤王。奈何不管是朱由校还是朝廷,都没有允许他这么做。
这倒不是说他们不信任孙承宗,而是因为孙承宗所在的山海关是国防要害,那里的兵马是绝对不能有失的。
毕竟,一旦剿灭了田瑞,那也就意味着辽东的保安军肯定不会再替他们挡住建奴的大军,等到建奴大军长驱直入,山海关就是京城最后一道屏障了。
如果孙承宗将山海关的兵马撤了回来,那极有可能让女真人占了便宜。
只不过,当朱由校想要让孙承宗来京城的时候,孙承宗反而变得犹豫了。为啥呢?因为这段时间朝廷和田瑞双方的迷惑行为,让孙承宗都有些迷糊了。
搞什么呢?先说田瑞这边,从古至今哪有这么造反的啊,派兵围了皇宫,反而没了动作了。再说朝廷,要么剿要么抚,现在这样毫无动作算是怎么回事儿?
即便是朝廷内部党争厉害。但皇宫都被人给围了,这种情况下难不成还要怎么讨论吗?还有田瑞,你特娘的就这么放任他们讨论怎么打你?
你是在造反啊,要的不应该是快准狠么?怎么这样的大事到了你手里,变的这么腻腻歪歪了?
其实孙承宗哪里知道,田瑞此时面对的问题丝毫不比朝廷的小。
朝廷最大的障碍是没钱,因为没钱,所以就是想平叛,军队都开不出军营。而说到如何搞钱,那就不是朝堂上的衮衮诸公的强项了。这倒不是说他们就真的没办法,而是因为站在朝堂之上的人各个都有私心。
就比如此时遍布京城的启明银行,到了现在都还在正常营业呢。按理说,双方都已经这个样子了,朝廷早就该下令把这些银行查抄了。
如此一来,不但有了银子,说不定还能狠狠地打击一下田瑞的威望。
但事情坏就坏在朝堂里的这帮人也是在启明银行存钱的呀,不但存了钱,甚至手里还有大量田瑞他们搞出来的股票。假如真的把启明查封了,那他们这帮人可就血本无归了。
毕竟,这些人的动作没有别人快,一开始挤兑的时候他们还盯着朝堂呢,等他们反应过来去取钱的时候,已经只剩下纸币了。
那玩意儿可是启明银行发行的,真要是把启明查封了,你让他们找谁换钱去?
因此,在杨涟提出来要查抄启明银行的时候,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大家的观点出奇的一致,都认为田瑞是田瑞,启明是启明,两者不能一概而论!
这么操蛋的理论,让很多正义的大臣血气上涌啊,但最后终归是没有办法的。毕竟,要是真的把启明银行给废了,估计他们这帮人都不用等着田瑞来打了,京城里的那些储户们,就能把他们这帮人给撕了。
说完了朝廷的困难再说田瑞,他此时面对的困难一点都不比朝廷小,甚至更大。
田瑞当时创建保安军的时候,就是广泛招募的京城地区的良家子。虽然后来队伍扩充了好几倍,但兵员来源除了辽东招募的那些外,其余的还是京城周边的人居多。
在刚刚开始进攻皇宫的时候,大家说实话还是懵的,经常性的纪律训练让大家都形成了下意识服从,可当事态进入了僵持阶段后,大家的想法可就变了很多。
田瑞在后来之所以把裴纶调走,也有稳定军心方面的考虑,那个家伙嚣张惯了,非常不适合领导此时的保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