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说服郑度(1 / 2)
此时长安城西门外的农田上牵牛扶犁,一片忙碌。
刘循找到了郑度,二人避开人群,到了一处树荫下。
郑度没有想到刘循会找到这里来,问道:“大王是有什么事吗?”
“有一件事,孤觉得特别重要,所以来和你商量一下。”
“请大王明示。”
“孤想重新建立太学。”
郑度喜道:“重建太学,既可以向天下展示大王为汉家正统,又可以为朝廷储备人才,是一件大好事,是一件一箭双雕的大好事,臣下第一个赞成。”
刘循看着郑度道:“但是,孤是这样想的,孤建立的太学不仅收纳朝廷官员的子弟读书,还要收容阵亡将士的子弟也来读书。”
“这……”郑度听了刘循的话愣了半晌方道:“大王,这武夫子弟读书,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啊,这……这样合适吗?”
刘循问道:“请问军师,哪里不合适呢?”
郑度道:“大王,武夫已经掌握了兵权,如果再让他们的子弟了读书,再入朝为官,那是极有可能出现第二个曹操的!”
刘循道:“军师,你想错了。”
“请大王指教。”郑度躬身拱手。
对于郑度的反应,刘循在决定开设学校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
就算郑度不是益州的大世家大豪强,但是他也明白如果让这些平民百姓的子弟读了书意味着什么。
起码,世家大族将不能再完全的垄断做官和话语的权利。
作为大汉的汉王,刘循可以虎躯一震,非要让平民子弟读书,但是最后的结果大概率要么是他自己取消学校,要么是他的势力土崩瓦解。
在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例子可循的。
最典型的就是隋炀帝。
隋炀帝为了彻底的打破士族对朝廷的控制,确定了科举制度是朝廷选贤用人的制度。
之所以说他只是确定,而不是制定,因为从南朝的齐就开始有了对秀才科策试的明确规定,到了北周的时候,科举制已经比较完善了。
但是,没有一个皇帝敢确定科举制就是朝廷选贤用人的制度。
因为都知道,谁确定科举制谁就是动了天下士族门阀的蛋糕,谁就是天下士族门阀的敌人。
最后是隋炀帝完全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