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隐姓埋名(2 / 2)
刀枪无眼,生死未卜,这就是自己和他们的明天。
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个道理项阳明白,可是,大明那些惨死在建奴刀下的冤魂,总得有人去给他们报仇雪恨吧。
如果自己战死疆场,说明天意如此,几百年的奴才,已经是注定不可更改的事情了。现在,自己来到了大明,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逆天改命,争取这难得的机遇。
崇祯在门口等待他们这些人,是项阳没有想到的,这件小事,说明了崇祯对他们的重视,也说明了崇祯心里面是万分焦急。
平台内,项阳把卢文炜、阎应元、李大开、周遇吉、刘会昌5人,依次给崇祯介绍了一遍,周遇吉此人崇祯知道。
李大开、卢文炜、阎应元、刘会昌4人,崇祯还是第一次听说,不过,现在他们敢与建奴一战,就是赤胆忠心的英雄。
崇祯要给大家封赏,项阳开口道:“封赏一事,现在先不要下圣旨,时机不合适,皇上你自己心里面知道就可以了,机会成熟的时候,在论功行赏不迟。”
崇祯皇上看了看卢文炜、阎应元、李大开、周遇吉、刘会昌,想不到他们5人也同样表示赞同,崇祯皇上疑惑不解,让项阳解释。
此次剿灭入关的这些建奴,项阳计划是积少成多,在暗中悄悄地积蓄力量,摆脱朝廷上各种各样的掣肘,用最有效果的方法解决这件事情。
项阳经过与大家商量,考虑到各种各样的实际情况,最后决定下来的计划是分为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偷袭为主,主要的目标就是建奴的骑兵和给养。
第二个阶段,主动出击,寻找建奴的各种漏洞,干掉建奴的精锐。
第三个阶段,与建奴的大决战,当建奴的优势丧失以后,调集京城附近的军队,与建奴进行大决战。
三个阶段下来,如果计划能够顺利完成,建奴此次入关的兵马,可以说就要永远的留在大明的土地上了。
为了保证这三个阶段的计划不受影响,项阳迫不得已,想出了这样的一个办法,要大家开始做隐姓埋名的无名英雄。
崇祯皇上知道了这件事情原委,内心里是深受感动,他朝项阳、卢文炜、阎应元、李大开、周遇吉、刘会昌6人深施一礼,真诚的说道:“我代大明的列祖列宗,代天下的百姓谢谢你们,你们的一片忠心,我记下了,等到剿灭建奴之际,我要重重的封赏你们。”
卢文炜、阎应元、李大开、周遇吉、刘会昌拜别崇祯,出宫去了。
项阳留在了平台,他把此次下江南的事情,详详细细的给崇祯说了一遍。
离京之前,崇祯就知道项阳他们,这一路上不会顺风顺水,,听罢了项阳声情并茂的讲述,崇祯皇上是既伤心,又激动。
伤心的是大明生灵涂炭,激动的是项阳给他带来了希望,让他感到,也许有一天,多年来,令自己夜不能寐的问题,或许真的可以解决一个了。
想到这里,崇祯拉着项阳的手说:“此次建奴如果不能够全部剿灭,驱逐出去也是可以的,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你自己安然无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