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五章 线下发展(下)(1 / 2)
德云会馆成立的时间也不短了,最难得时候五六个演员只有一个观众。但是出于对艺术的坚持和热爱,一群人坚持了下来,一点点的从无到有,使德云会馆成为了全国最有名的相声厂牌。
自从五六年前德云会馆开始出名,走进全国人民的视野以来,这些年德云会馆的发展可谓是平步青云。不过俗话说得好:可以共患难,难以共富贵。最近两年德云会馆的日子遇到了低谷。
先是因为和电视台的合作产生了纠纷,德云会馆被合作电视台解除了合作,然后又出现了打人事件,试图决裂,合伙人退出等一系列事件。一时间青云直上的德云会馆变得风雨飘摇。
因为德云会馆这几年的发展很快,整个团队的人员也是越来越多。现在骤然遇到了打击,商演受限,小剧场的生意也受到了影响。日子一时之间有些艰难。
身为班主的郭增福不怕,再多的苦他都吃过,只是跟着他的这些孩子不能没有饭吃啊。所以这时候面对上门合作的叶宁,这个机遇尤为重要。
之前刚刚合作评书的时候,德云会馆还是上升期,评书的合作只是相当于一种尝试,也不怎么看重。如今落到了低谷,汇文书馆可以解决一部分德云演员的生计问题就显得很重要了。
在吸纳了一些德云演员到书馆以后,叶宁又和德云书馆合作了相声剧,再次让德云会馆在寒流当中有了一些收益。
相声剧不难,但是需要的演员比较多。一场相声剧要一两个小时,几十个演员,和话剧差不多了。光是排练期间的工资问题,就让许多初入德云会馆就赶上风波的苗子得以继续相声之路。
……
书馆的生意越来越好,相声剧的出演反响也还可以。而另一边的话剧也是频传捷报。
话剧和相声、评书不一样,要繁琐的多。一幕剧从开始排练到打磨成功,没有个一年半载很难成功。所以从剧团排练第一幕开始到现在也仅仅只有五场成熟的剧目。
和汇文书馆差不多。初步的试水可以找成熟的剧团、专业的演员合作,但是走上正轨以后这种合作就很难继续了。剧团本身有自己的剧目,不可能总是为别人做嫁衣。所以想要继续发展,要么是入股剧团,让剧团分出一对人马专门进行网文改编的话剧表演;再或者公司新成立一支队伍,先不考虑挣不挣钱的问题,专门进行话剧、舞台剧的演出。
经过和一些话剧团的接触以及对于市场前景、演员规模、舞台数量等情况的调查,公司采用了双线并进的方法。首先是成立了一个专注于线下的演艺公司,然后以公司的名义入股了两家经营一般但是实力还可以的话剧团,并且自己也成立了一家新的话剧团。
一个品牌的打造并不容易,为了让三家话剧团的名气迅速打开,叶宁和几家剧团的团长商议过后,决定进行差异化发展。一家主攻古代风格、一家主攻现代风格、一家主攻异域风格,名字分别是这样三家话剧团可以形成鲜明的风格,可以让观众快速区分。
三家话剧团目前分别驻扎于不同的城市,进行着不同剧目、不同风格的演出。当然了,为了促进交流,扩大影响,三家话剧团也经常进行跨城市的巡演。这样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又能让观众欣赏到不同口味的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