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教育问题(上)(2 / 2)
关于教育这块暂时是由张仁玉兼管的,袁祯刚说完他就站起来反对道:“大帅,是不是有些不妥,我们都知道,启蒙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女子学问不行会影响这些孩子以后的发展的,我们辽州本来就人少,读书人更少,耽误了这一批,以后会给我们造成大困扰的,那三个老先生虽然年岁比较大,但是也是学问精熟之人,只是年龄太大才没出来做官的,都督府也是费了好大力气才请动的,如果让这几个人知道他们将和那几个女子平起平坐,成为同僚,我估计他们也留不住!”
袁祯哈哈一笑,说:“仁玉说的不错,的确让这些女子和这些老先生平起平坐不合适,但是不合适不等于没有办法解决,我看可以仿照勋官制度把老师制度也进行一下等级划分,毕竟每个老师的水平不同,全都是一个等级也不妥,我们给他们评定一个级别,每个级别对应着应该教授的学生,比如这些女子,我们给他们定个初级,负责教授那些启蒙的童子,等这些童子启蒙完成后,再跟着这些先生进行更高深的学问的学习,不像现在,这几位老先生既负责启蒙又负责其他学问的传授,这不合理,也占用这些先生太多的时间,我们可以进行考试,等到启蒙的学问考核通过后才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如果你的考核成绩不合格,则只能在启蒙阶段继续学习。”
对于女子当老师的问题几个人似乎被袁祯说动了,可是接着邱明远又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可是每个先生对于启蒙的内容都不相同,当然教出来的水平也不同,学生学到的内容也不同,比如一个很有灵『性』的孩子遇到了一个学问不怎么样的老师,但是他到了更高级别的时候会和别人拉开差距!这样会不会造成人才浪费?还有一个问题,老师的学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是有的老师虽然现在能力不行,但是随着时间的成长,可能学问有所增加,我们是不是考虑给他们一个进深的途径?”
袁祯对于这个问题似乎早有想法,笑话后世的制度都是现成的,拿来用就行了:“这个问题好解决,关于老师个人学问的问题,我们只需要把启蒙的教材统一了就可以了,所有老师教授的都是一样的内容,到时候考试的内容也都是这个范围内的,只要看学生自己的能力就行了!”
“统一教材这个事情有难度啊!学问这事博大精深,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同,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个学派互相不服,最后由于国家强力干预,才统一了学派,可是就儒家来说,里面的学派也是不少,让谁来编写,就是当世大儒可能也当不起吧,恐怕得孔孟复生才能服众啊!”一直没有说话的孙嘉说道。
袁祯想都没想就回答道:“那我们就组织一个教材编写委员会,邀请一些学问精深的博学大儒来参与制定教材,不止辽州勃州两地的大儒,航道打通后我们还可以邀请中原的博学大儒来此,只有不断的学术交流文化才能进步,而不是故步自封,采取投票的制度,每一个教材都需要得到委员会半数以上的人认可才行,这样就可以解决服众的问题了,至于你们说的老师的问题,我看可以这样,老师的等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三年都可以组织一次针对老师的考试,学问高的可以获得更高级别,考试不合格证明学问还不够,也怨不得别人了!”
几个人都点了点头,袁祯说的问题他们算是同意了,其实这些女子的安置问题他们也都是很头疼,白白养着吧?现在正是艰难的时候,可是不养着吧,能怎么办呢?难道真的让他们自生自灭吗?这对于镇北军的声誉也不利,还有就是镇北军现在读书人太缺了,每个读书人都恨不得掰成几瓣用,就这还不够,有些人资质能力实在是平庸,根本当不起大任,可是怎么办呢?还得用,所以几位也算是同意袁祯的说法。
袁祯似乎打开了话匣子,“今天既然说到教育的问题了,那么久多说几句,虽然现在我们很困难,不适合投入太大精力,但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俗话说的好,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不做,蛮子早晚有一天会被赶出去的,天下也会太平的,辽州、勃州能不能发展就得看以后有没有合格的人才,此时不培养,耽误的就是我们辽州、勃州以后数百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