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朝堂(1 / 2)
袁文邵的行为在朝堂之上吵翻了天。
以司马光等人为首的官员对袁文邵的做法大加抨击。
不过朝堂之上镇守边陲的文臣们则对此不发表看法。
不过诸相公认为袁文邵太过冒险,深入敌腹,携带着成都路的全部兵马一但稍有闪失成都路难保全。
况且此举,在诸位相公看了是没有必要的,大宋的防御重心在北面与西北。西南吐蕃难成气候,是以不被诸位相公放在眼里。
在诸位相公眼中,成都府路西面的大山本来就是吐蕃的世居之地,吐蕃人反复无常,难以治理,所以袁文邵跑到这些破地方去和蛮夷们较劲是很没有必要的。
大宋与辽国承平四十年,虽说诸相公眼中都紧紧盯着燕云。
然宋辽之间燕云未复,出不出击的主动权在人家手里,况且这些年来拿钱买太平挺好的。
在诸位相公眼中这些钱只是施舍给蛮夷的,毕竟这才几个钱就能换的数十年太平可以安抚住蛮夷,使其不闹事,打仗的耗费可就巨大了。
大宋的人口户数已经数倍于大唐,这在诸位相公眼中是国家兴盛的基础。
打仗要死人的,还有抚恤等等对大宋来说,一直对外处于一种防守反击的状态。
尤其是在失去了甘肃,和燕云之后,养马之地近乎没有。兵马机动性差,出去作战基本上都是挨打的一方。越是这样军纪涣散,诸位相公越不想打。
殊不知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边军驻扎的地方。
“陛下,宣宁侯此举必然会加剧两国之间的恶劣局势,指不定会激化我大宋与吐蕃之间的态势,不利于我大宋北方的军事部署,臣请治宣宁侯之罪。”文官保守一拍的御史参奏袁文邵。
“陛下,袁侯作战勇猛,此战直逼布达拉宫,缴获牛羊战马无数,若是治罪恐寒天下武人之心。”甘老将军出言道。
袁文邵与这位老将军平日里并无往来,但是袁文邵此战太过耀眼,况且文官又动了武将勋贵的奶酪。
就如同狄青任职枢密使,无论曾经是受过谁的提拔,他的靠山是谁。都会与他划清界限。
枢密副使要是武将担任文官顶多抱怨并不说什么。
但是枢密使之职不同本身其职身为朝廷副相,大宋的三号人物文官的盘子。要知道枢密使之职自太祖太宗朝之后都是文官的基本盘。
你狄青动了文官的奶酪怎么回不受文官阵营的排挤与打压。
武将勋贵也都看不起他出身底下,况且还曾是文官阵营的医院。
与此相对的,如今朝堂之上,袁文邵功勋卓着。
一切所为皆附和程序,又获得大胜,若不嘉奖,日后怎能让这些武将们效死。
仁宗也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一点,况且袁文邵又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是新贵却又出身勋贵。为下一代铺路也是一个比较好的人选。
况且仁宗皇帝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没有秦皇汉武一般的能力,但是他对开疆扩土之事没有一丝向往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