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申冤(1 / 2)
齐昉七岁那年发生了一件事才改变了他对父王的看法。
那是个仲夏午后,学堂周围的香樟、润楠、黄牛木叶子绿得发亮,太阳耀眼的白光经树叶层层筛漏,只落下零星斑驳又暗淡的光影,正适合在下面纳凉。旁边的一小小池塘周围长满了竹柏、磨盘草、木芙蓉和毛蕨等植物,他们躲在高大的乔木或者灌木脚下,紧紧依伴着湿润的池塘,长得郁郁葱葱。知了躲在树荫里聒噪地叫个不停。
学堂里夫子摇晃着脑袋,有气无力,喃喃地诵读,根本没注意下面已睡着了的学生。他这脑袋摇晃得太缓慢,太有节律,就像催眠曲一样渐渐地把自己也晃入了梦乡。已闭上双眼的夫子口中依然小声嘟囔着,听不清他读的是《论语》还是《中庸》,他长满花白头发的头颅改摇为冲,一下一下的有节奏地往下冲。小一点的学生早已把书本当做枕头,半个脸伏在书上,那粉东东肉乎乎的小脸被书本挤压皱在了一起,异常可爱。大一点的学生则用手支面,支称得不太稳,头跌下来,瞬间他又抬起头,以手为支点撑上去,如此往复,睡得香甜。
这一屋子瞌睡人中,只有一个眉清目秀的孩子没睡,不仅没睡,还异常精神。只见他抬着一本《孙子兵法》读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掩书而思,细细体会,就像一盘珍馐入口,舍不得囫囵吞下,慢含细嚼,体会各种滋味。他太投入以至于背后站了一个人都没发觉。
那孩子就是齐昉,国公在其后看他读书已站了许久。从不喜形于色的他也难得有了一丝笑容。
“光想还不行,最好把体会记录下来,以后每每阅之都会有新的体会,这样才有长足的长进。”
昏沉的学堂里突然出现清晰的人声吓了齐昉一跳,也吓醒了夫子和几个大点的学生,他们急忙睁眼,茫然地朝声音的方向寻去,仓促间弄掉了书本,“啪”的一声异常突兀。
“国公来了!”夫子慌忙收拾了一下他的白须和白发,掩饰尴尬和紧张,站起身颤道:“老朽实在不该……”
“无妨,这天气闷热难受,有困倦是正常的,国福,以后让厨房每天送酸梅汤过来给夫子和孩子们解解暑。”
说话的档儿,醒了的孩子捅捅旁边还没醒的孩子,那孩子抬起头一脸懵懂,擦擦嘴角流出的口水,脸上还印着书本的痕迹。
“夏有炎热冬有严寒,都不适宜读书,但我们就不读了吗?农夫耐得了辛劳,才有秋天的收成;将士不畏艰险才打得了胜仗!要想学有所成,必得克服种种困难。”国公站到讲台上,没有责骂也没有训斥,却是对学子们最好的警醒。
“是!弟子谨遵教诲!”孩子们在书桌前正襟危坐,异口同声地答道。
临走,国公在齐昉面前驻足,抬手摸了摸他的头顶,掌心传来他的爱抚、奖励、期许……齐昉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
当夜国公还命人送来了《大学》、《中庸》,上面都有国公蝇头小楷的批注。
这一切就是他以后在兄弟中出类拔萃的动力。父王也成了他心目中不折不扣的崇拜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