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安置流民(2 / 2)
苏复二地建屯堡,修水利,修路,开矿,建作坊……各地搞建设,到处都缺人手,这次送来的两千四百流民,也只是杯水车薪。
木场堡,原先在工地上干活的民夫已经被安排到其他地方干活,取而代之的则是新来的流民,虽然寒风呼啸,但这里的每个人都在挥汗如雨的干活,连妇孺都挑着簸箕箩筐,运送沙土。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要在这陌生的辽南安家落户,建设新的家园。
“直娘贼的,这地方到处都是树。”
一个中年壮汉站在成堆的木材前,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见周边山岭林木茂密,暗道若是世道太平,即便不种地也可以伐木为生计,称“木场堡”也是名副其实。
“那些军汉果真没骗俺,这辽南当真是个快活去处。”一个刚刚卸下木材的高瘦汉子也附和了起来,“地广人稀,山里到处都是野味,到处都是荒地,你瞧瞧……”
高瘦汉子弯下腰,手指捻起脚下泥土,捻着指尖留下来的一抹黑土,脸上笑的可欢了。
“你瞧瞧,这旅顺的土地挺肥沃,放俺青州老家,也要十来贯才能买上一亩。现在朱大帅给俺们每人分二十亩,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唉,早知有这么个好去处,俺就早几月来登州,爹娘也不会饿死了。”
流民们大多对于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不过也有不和谐的声音。
“这旅顺啥都好,就是田赋收的也忒高。”
此话一出,不少流民纷纷出言反驳,义正言辞的呵斥。
“你懂个甚,种子、农具和耕牛是大帅给的,还只收田赋,身丁钱,头子钱,支移钱全都免了,比起官家慷慨多了。”
“俺有二十亩地,反正能吃饱,缴五成田赋又有何妨?总好过在山东饿死。”
“俺还听那个什么屯田司的主官说,再过三年,若俺能添置农具,粮种和耕牛,以后每亩地只需纳粮三斗。”
“你这鸟厮要嫌辽南的赋税重,就滚回山东讨饭去,没人拦你!”
……
复州,街道上寒风凛冽,吹得两边树木的树枝树叶左摇右晃,沙沙作响,路上的行人匆匆,大多只顾低头赶路。
温子成和李福走在街道上,跟在后面的几个河北老乡看着街道两边,迥异于家乡的街景布置,建筑风格,各个大开眼界,时不时冲着两边指指点点,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第一次进城的乡巴佬。
看到两个擦肩而过,髡发左衽,用契丹话互相交谈的契丹人,钟大彪忍不住啧啧称奇,“没想到这复州城比俺老家的县城还大。”
钟大彪没有留在旅顺,而是跟着温子成坐船北上到了北信口,去杨官堡安家落户。
杨官堡的屯田民对于这些河北河东的老乡,没有丝毫排斥,乐于接纳这些流民。
钟大彪等人很快也融入了杨官堡的生活,今天跟着温子成来复州采买物资,顺便进城逛街,开开眼界。
来复州前,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辽南还是遍地膻腥,毡帐随处可见,野蛮落后的僻远之地。
纵然有城池,可能撑死也就相当于老家的一个镇子。
等到了复州,这些来自文明国度的异乡人方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原来北国也有繁华之地。
没多久,一行人便在城北的供销社停下,温子成又赶紧对着身后的人招呼道,“进去吧,这铺子是山海军办的。”
一行人鱼贯走入供销社,正在柜台前悠哉品茗的杨旭见到来客人了,满脸堆笑道,“几位客官要买些什么?”
温子成亮出腰牌,轻笑道,“俺们是从杨官堡来的,想买些粮种和农具。”
杨旭觉得温子成口音不似辽东之人,又认出他手上的屯田兵腰牌,意识到这些人应该是南人,态度冷淡了些,便招呼伙计招待顾客。
温子成倒是没有在意杨旭的态度,嘱咐李福带老乡们挑选农具和粮种,便随意的四处打量,时不时伸手抄起一把米端详,拿起一匹布看看,再取来一张毛皮摸一摸,杨旭全程没有说话,只是冷眼相待,暗骂这南人真没礼貌,不买就别乱摸,弄坏了你赔的起吗?
老乡们很快具挑好了东西,送到柜台前结账,杨旭打着算盘,头也不抬的说道,“客官,总共两贯半。”
“掌柜的,你看够不够。”
温子成从身上的包袱里取出一串铜钱,放在柜台前送到杨旭面前。
杨旭不耐烦的抬起头来,刚要清点铜钱,就忍不住惊呼道,“怎的都是宋钱?”
有宋一代,宋朝的铜钱不但在本土流通,甚至在相邻的辽国、西夏、金国,再往外延伸至汉文化圈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越南及南洋诸国都在流通,甚至因为铜钱大量外流都搞出钱荒了。
杨旭也不是没见过宋国的铜钱,但是温子成付账的铜钱全是清一色的宋钱,自然让他感到诧异。
“掌柜,莫非你这里不收宋钱?”温子成脸色一沉,瓮声瓮气道。
“客官说笑了,俺这里当然收宋钱。”
杨旭连忙解释,笑话,宋国的铜钱在辽国境内到处流通,连他老爹在世的时候,家里都攒下不少宋钱。
“客官,你是从何处弄来恁多宋钱?”杨旭总觉得这个南人有些能耐,便放低姿态,询问道,“俺这里还是第一次有人全部用宋钱结账。”
温子成也是秒懂,便大大咧咧的说道,“这些铜钱都是俺从登州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