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寻找材料(2 / 2)
周之浩说道:“爸,我在这儿遇到了点困难,你知道素纱襌衣吗?你帮我问问,看国内哪儿能够找到跟那种材料差不多的面料。”
“素纱襌衣?那不是两千年前的东西了?”周定国感觉到很奇怪,“你找那东西干什么?”
“这你就别管了,总而言之帮我找找看吧。时间要快,发动大家一起去找,我记得姜叔叔不就在纺织厂上班吗?问问他有没有这方面的消息。”周之浩说道。
“那好吧,我尽快。”周定国见周之浩催得急,也不敢怠慢。毕竟自家儿子可是被大使馆邀请过去的。
挂断电话之后,周定国找了几个业内的熟人,又把电话打到了姜正业这儿。
自从上次姜正业催债之后,周定国和姜正业的联系就很少了,突然接到周定国的电话,姜正业也感觉到有些惊讶。
听周定国说明来意之后,姜正业沉吟片刻,突然想到了什么,说道:“你要求的这种材料,我还真听说过,要不我们去实地考察一下?”
“行,那我开车过去。”周定国二话不说就应承了下来。
..................…
江浙地区,桐乡,这里自古以来就被誉为蚕丝之都。
早在周朝,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比邻钱塘江,水网密集,桑蚕纺织等手工业极为发达。
桐乡地处东南沿海,开放的春风自然也伴随着经济开放的热潮,一同吹到了这里。
但随之而来的,还有经济建设与传统文化的剧烈冲突。
又是风和日丽的一天,梧桐纺丝厂门前却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急促的轮胎刹车声响起,瓦光锃亮的车门开启,走下来一男一女两个人。
“he......tui......我这辈子都不会开纺丝厂,尤其是这什么古法制丝工艺,裤衩都得赔个底儿掉!”
故地重游,衣锦还乡,周正平的大金牙和脖子上的金项链,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交相辉映,一如他此刻的心情。
看门的“老保安”有气无力地抬了抬眼皮,心不在焉的瞪了他一眼:“周活狲,我不是说了厂子不卖吗?你又来这里做什么?”
活狲在桐乡当地方言里就是猴子的意思,周正平显然很不喜欢被人这么叫他,毕竟刚从粤省回来,那里的人一个个都很优秀,说话又好听,见面不是喊靓仔就是喊老板,听着就很舒服。
“王老头,脾气别这么倔,何必跟钱过不去呢?你吹嘘了半辈子的素纱蚕衣,这玩意儿现在有人要吗?不如听我的,开家印染厂,到时候钱哗啦啦的来,对大家都有好处。”
周正平得意洋洋地走上前,原来他面前的老保安其实不是保安,而是这里的厂长。
这年头传统文化不值钱,厂里半年多没发工资了,穷得揭不开锅,还坚守在这儿的就剩几个上了年纪找不到出路的老头和大妈,年轻人都跑光了。
连王继胜这个厂长都得出来看大门,顶替门卫的工作。
“你给我滚!就算说破天去,这厂子也不会卖!”
老祖宗传下来的制丝手艺,怎么也不能在自己手里断了,这是王继胜一辈子的执念,无论如何也要守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