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决战(一)(1 / 2)
1990年7月7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俗称高考,正式开始。
高考虽然在1978年才恢复,距离1990年只有短短12年的历史。但这一考试形式,已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绵延了千余年。早在公元605年,历史上着名的暴君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这一考试形式从此正式设立,一直到1905年清末,才被废止。如今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便是由科举制演化而来的考试。
相比于公务员考试,高考的规模更大,影响力更广。单就1990年来说,全国参考人数282万,最终录取61万,录取率22%。要知道,这22%不仅包括了本科,还包括了大中专院校。这种录取率对于后来享受过扩招的80,90后来讲,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由于录取率低,招生少,1990年的大学实行的是绝对的精英化教育。无数的两院院士,国家未来的长江学者,着名教授等都会亲自给学生们上课。可以说90年代的大学生,是最后一批被称为“天之骄子”的人群。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永久的改变了自己,家庭乃至整个国家的未来。
张帆和他的扬帆小组的考试地点不在本校,而是在煤都市第十九中学。这所初中与煤都二中正好处在这座小城市的一东一西两边,因此张帆比以往更早的起了床。父母为他做好了早餐,为了防止意外,父亲还坚持给了张帆三十块钱,让他打车前往考场。
三十块钱已经是父亲月薪的十分之一了。虽然张帆觉得完全没必要这么大动干戈,但为了让父母安心,他还是收下了钱。
吃罢早饭,早上6点30,张帆本意是在家里再待一会,可父母生怕他有什么闪失,早早催促他赶紧前往考场。张建国看着儿子穿好外衣,整理好了文具,这才问道:“东西都带了吧?准考证,文具,千万别忘了!现在天热,你的冰水可得注意点不要晕湿了试卷!”
母亲则从厨房出来擦了擦手,然后理了理张帆的衣服,笑道:“儿子加油!你是最棒的!好好考!”
张帆看着父母,心里泛起一股暖意。他前世记忆中的父母已经模糊,越来越被张建国和谭慧夫妇所取代了。张帆点了点头道:“爸,妈,你们都等着我的好消息吧!”说完他穿上鞋,拎起书包,离开了家。
7月7日是周六,这时候国家还实行单休制度,因此周六也是上班的。张帆走出家门,来到不远处的大广场上,只见无数平时见不到的学生从各处汇集到广场上,准备搭乘小巴车前往各个学校应考。
张帆家里在90年代是绝对的小康之家,像他父母这种双职工,而且又都是领导,有很多福利的家庭并不多见。张帆走到广场另一边几辆出租车的停靠点,找了一辆出租车拉开车门道:“师傅,去十九中走吗?”
“十九中?”出租车司机打量了一下张帆,随即露出笑容,问道:“小伙子,你是去考试吧?来,上车,别误了点!”
“好,谢谢师傅。”张帆拉开车门坐上车,司机一边启动发动机一边问道:“小伙子,高考有没有把握啊?能考上什么学校?”
张帆还是有些内向,他本能的不太喜欢跟陌生人说话。因此有些冷淡的回答道:“估计能考个重点线以上吧,具体什么学校到时候再说。”
“哎呦,那你很厉害了啊!重点大学可不是那么好考的。”司机好似未听出张帆话语中的冷淡,显得颇为热忱。但随即他就叹了口气道:“哎,我儿子要是像你这么省心该多好。别提了,我儿子今年上高一,现在全班倒数,学校又不是什么好学校,估计啊,大学是没戏了。”
“您儿子在哪上学?”张帆有些好奇,问了一句。
“六中,你应该知道吧?本来就不是啥好学校,他学习又不好,我在想要不要让他退学跟我学开车算了!”
张帆沉默了,没有说话。在1990年,出租车司机确实是一个极其抢手,热门的行业。如果吃点辛苦,多跑点活,一个月赚个千把块钱不成问题——要知道1990年在煤都市市区买个房也不过一两万块钱。可问题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租车生意也会越来越难做。
作为知晓未来的人,张帆很多时候都是以一种极其超然,同时又非常焦虑的视角看着这些生活在90年代初的人。但他一个穷学生,空有一腔抱负,毕竟还未展翅翱翔。因此也只能是微微叹了口气,闭上了眼睛。
司机见张帆闭眼,误以为他是要养精蓄锐准备高考。因此也就不再打扰他,脚下的车开的又快又稳,7点钟刚过,就来到了十九中学校门口。
张帆付钱下车,深吸了一口清晨的空气,打量四周。
东北的7月初,早上还不是很热,也就25度左右,正是适宜温度。由于十九中是考场,因此现在是封校状态,要到开考前半小时才能进去。张帆看了看表,7点10分刚过,但已经有很多学生游弋在附近,还有的家长在一旁陪同。他找了棵树,靠着树等着考场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