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缅地大明子民(2 / 2)
朱慈煊想到木靖是自己的结义大哥,本是自己最为信赖的人之一,结果反而第一个抢先投降了满清,不由得长吁短叹。
沫忠亮瞧出他心中所想,劝道:“不管木靖兄长做了什么选择,但这话却是没错,殿下烦躁起来,多看看这些佛家经文,也没什么坏处。”
朱慈煊知道他也是一番好意,便应承下来,拿起一本《金刚经》,一屁股坐在凳子上,大笑道:“有了佛祖的金光普照,这世俗间的阳光不要也罢。”
沐忠亮哈哈笑了几声,也不再相劝,坐在朱慈煊比邻位置,仔细研究起了缅甸国的历史和风土人情。
朱慈煊本就对佛经有所涉猎,又不愿见到外面的人,便干脆躲在小屋里翻阅诵读佛经,不知不觉,不仅佛学水平见长,连带着心态也变得宁静起来。
随着船只行得越久,船外的笑声也越来越多。
朱慈煊听在耳里,心里却冷笑着:
“一群逃难的人总是这样,逃得远远,仿佛灾难就离自己远远的,完全不管前方是不是有一个更大的灾难等着他们。”
这一日,船停靠码头歇息,船外欢声笑语,鼓声鼎沸,远胜往常,弄得久不出门的朱慈煊心里也痒了起来。
“殿下不想看看外面发生什么大事?”沐忠亮瞧在眼里,笑着对朱慈煊说道。
“有什么好瞧的,如今山河沦陷,他们倒好,竟然还有心情击鼓取乐,”朱慈煊白了他一眼,又自顾自的看起了佛经。
“这次,殿下可想错了,”沐忠亮伸手啪得一声,将朱慈煊手上的佛经轻轻合上,笑道:“这是缅地的大明子民在迎接陛下。”
“怎么可能?”朱慈煊听到缅地的大明子民,登时来了兴趣,放下手上的佛经,饶有兴趣得问道:
“阿亮,你这一日也没出去,怎么知晓的?”
“我猜的。”沐忠亮笑了笑,自信满满道:
“从永乐朝开始,就有大明子民到缅地经商,这两百年来,往来的大明商人不计其数,更有不少人在此定居。他们久居异乡,对大明朝的向往却远超中原人士。如今听到陛下和殿下莅临,自然激动不已,一定要来拜见一番。”
说着眼珠子骨碌一转,笑道:“要不,殿下,我们出去瞧瞧,看我猜得对不对?”
朱慈煊已经被沐忠亮的话语吸引,点了点头。
沐忠亮欢呼一声,拉着朱慈煊出了房间;房间外是一条长长的过道,过道上的护卫见到朱慈煊走出来,惊喜道喊了一声:“殿下”,就被沐忠亮嘘了一声喊住。
两人走过船舱中间的过道,来到船前的一个小房间;这个房间的侧面有个大窗户,很是明亮。
沐忠亮打开房间的布帘,一道阳光照了进来,照得朱慈煊赶忙闭上眼睛。
待了好一会儿,他才张开双眼,走到窗前,探出脑袋往外瞧去,见码头上跪着一群人。他们身穿明朝的服饰,但衣着鲜亮、精气神饱满,显然不是与朱慈煊一起逃难的明朝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