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最缺不是钱,而是粮食(2 / 2)
张煌言神色欣喜道:“原来殿下早有妙法。”
“法子倒有一个,未必是妙法,”朱慈煊笑了笑道:
“今满清暴政,实行迁海策,沿海千万百姓苦不堪言,延平郡王将行天道,助这些百姓迁移到安南。
小王取得安南升龙沃土后,将把良田分开这些百姓所有,奉行‘所有大明百姓全民皆兵,又全兵皆民’之国策;如此,百姓既能解决粮草补给的困境,又能提升御敌于外的能力。”
张煌言拍了拍手,笑道:“殿下想采纳三国曹孟德的屯田制?”
“有点类似,但也不尽然;”
朱慈煊摇了摇头,朗声道:“曹孟德的屯田制虽好,但视百姓如草芥,对他们剥削至深;而小王要推行的,是让百姓们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他们要做的就是拿起武器、保护好自己的土地!”
朱慈煊对这项制度颇为期待,言辞也是豪气万丈。
“哦,微臣先前冒失了,”张煌言想了想,轻声道:“听殿下所言,更贴切一点,应该是北魏的府兵制。”
说到这里,激动道:“昔日北魏推行府兵制,给权贵士族土地;而今天殿下给这些流离失所的百姓土地,让他们一跃而为士族,真乃圣人所为。”
朱慈煊点点头,其实他心里真正想的是类似西方殖民地美洲的模式;掠夺,占有,全民皆兵,再掠夺,占有的殖民模式。
大明做起来比英国人方便许多,因为大明人多,而且纪律性更强。
“如此说来,其实当前我们缺的不是银子,而是粮食才对。”张煌言捻了捻胡须,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问题所在。
“正是,”朱慈煊拍手呼应,询问道:“所以先生除了做一份钱粮的收支预算,还要做一份粮草的收支预算。”
“粮草预算,微臣倒是做了一份,请殿下过目。”张煌言从怀里取出一卷纸张,呈到朱慈煊手边。
“先生真乃吾之萧何也。”朱慈煊大喜,大赞一声,伸手接过张煌言起草的粮草预算表,仔细看了起来。
只见表上明细分为十二个月,其中二月初粮草六万石,三月、四月、五月没有粮草收入,从五月开始每月粮草收入二万石。
朱慈煊瞧了瞧批注,这些粮食来自晋王和蜀王的拨付。
明朝一石大约一百五十斤,每月二万石就是三百万斤;将士日消耗粮食两斤,一个月就是六十斤,如果不考虑运输折损,差不多够五万军队供给。
每月供给二万石大米,看似不大,但如果考虑从云贵川多地运输到广西合浦的折损,这对于晋王和蜀王来说,可是一笔极大的开支。
枪炮一响,黄金万两呀!
朱慈煊深吸了口气,默默道:“要赢下这场战争,关键还是要尽快夺取红河平原,以战养战才行;否则即使攻破安南,光粮草也难以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