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真相【二】(1 / 2)
【待修改】
细水长流,静悄悄的,从未有过的安宁。就在这一瞬间,仿佛整个浩瀚的人生凝结了,不再嘻嘻哈哈。不再纷纷攘攘。一切就像变了个样子。是成长打破了沉寂的宁静,让人担忧,害怕,抵触。
童年随口而出的言语,随风而扬的姿势,和那从容不迫的习惯。整个人的身心都感到欢快自如,可仅仅只意味着童年。以前什么都不懂,只想到说玩就是孩子最大的乐趣,快乐就是孩子最渴望的人生。哪怕是到土里抓一坨泥巴,随意的发挥想象,捏着各式各样的造型。都会觉得幸福如此简单,包括有很多有趣的事儿,花样繁多。滚铁环,插秧苗,捉螃蟹,打弹珠。这些不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吗?
可是事实上我们会忽略的往往就是学习,什么都不懂得年纪,我们要去学习汉字,拼音,以往按照我们的说法就是:“啊.波.吃.的.一”。这些只能够让我们模糊的读起的只有字母,那个时候又怎么会明白是什么,只需要知道老师教学生读。慢慢的一步步往上,我们知道了1+1=2这回事儿。如果说这是人生路上必须有的铺垫,那也只能咬着牙,挺挺。漫长的岁月伴随我们成长最多最有趣的就是时间和小伙伴,没有这些,有怎么度过童年。
一谈到学习,不知道是为什么,好像整个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会觉得有些许吃力,再怎么努力,都没有着陆点。就好像一架无人侦察机,如果你不设置好它的航线,一旦飞出去了,在想等着它飞回来,恐怕不能够办到。这些损失又拿什么来弥补呢!在现实生活中,我发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必须要通过努力,坚持。才有希望完成,不然再怎么想都是望洋兴叹。但是另一类事例也表明了一个观点,就是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没有得到知识普及的人,他们照样要生活。想到这我就有点奇怪了,为什么有些人拥有很高的学历,知识丰富,却在现实社会中站不稳脚跟。而没有知识的人,在这个社会中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工作,维持自己的生活,甚至过得更好。难道说学习并没有什么用处吗?
留下的这个问题,我曾经在许多人面前高傲的提起,却得到的只有默默的笑声,不管是同龄人还是经历过比我还要大的人。只要有一丝机会我都没有放过,最终这个结果我是很不满意。就觉得我问的这个问题是不是不对,或者说简单的问题是我自己想的复杂了。我不想就这样被打败,我试图阅读书籍,可是对于我的年龄和文化水平来说我还做不到面面俱到。哪怕只有一点点深奥,我就不懂。知道成长过后,我才明白,还是我自己问的方式不对。所以得不到解决,就好像一个人拿着鱼竿,一个人拿着渔网。再问谁能够捕到更过的鱼。
“学习”包括一直到高中生涯的我,都还是没有弄明白怎么学,怎么做,才能够掌握,才能学好。不但没有更好的结果,还逐渐地复杂凌乱,根本不再有目标,就变成了没有目的性的学习。理解不到精华,付出再多都是枉然。后来我的学习不再是学习,而是更深层次的探讨了。我学习了心理学,哪怕我没有基础,没有功底,没有任何铺垫,就这样踏上了第一步,我开始了解心理。各种各样的尝试,让我学到了一点东西。于是我觉得这条路视乎我能够继续走下去,没想到一次经历,狠狠地打击了我。简直可以用不堪一击来形容,从未有过的痛苦,一次性的加持在我身上,让我觉得到了人生低谷。再也无法站立,再也不想去研究了,就是这样我才感觉荒废了好多光阴,觉得现在根本不是我学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了解这些并没有什么用。慢慢,我学会了堕落,变得可以舍弃一切,每天不是吃就是睡,一直沉浸在放纵的节奏里,变得逃脱一切,不敢面对,就导致了我的学习生涯,走到了瓶颈,没有人理睬,就好像在一片废墟,连最不受欢迎的一处都不接受我。又加上生活上遇到的一些事,种种原因。根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学习成绩就再也没有提升过。哪怕是一点点,都没有。甚至直接向放弃学业。
我并不是一个果断的人,而且再遇到很严重的事情过后,自己不能够作出决定,就算是当时想到是这样,但是过后又觉得是不是不能够这样,该怎么办。其实这就应该是没有主见吧。所以一直考虑,做不出选择,就是最糟的行为。但是没有主见不代表,不敢挺身而出,不面对,始终有一句话,该来的总会到来,不会延迟,不会早到,就在那一刻,也可以算突然袭击。所以我有责任,敢面对,但是没有主见。缺点习惯久了就真的变成习惯了,应该慢慢改掉不好的习惯。
人生就应该真心实意付出,只有付出了,才会收到回报,事实上就算是未成年的人,也不能够再叫他们为孩子,因为他们也在成长,也在经历,不论好与坏。只要有心,一套一套的大道理,其实说得多了,就普遍了,谁都知道了。是这样,是应该这样,但是一到困难来临该解决的时候,又说没事慢慢来。总会有人这样,但要知道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做主,需要自己完成。但是不能够掌控,所以要考虑好,怎样做才满意,我不是人生的主考官,但我能改变我的人生。坦诚至关重要。
人生就像是一杯热茶,刚泡好的时候苦苦的,慢慢一次次的过滤。就变得平淡了。人生就是这样。绿化地上,已经有荠菜长出了!”姥姥一进门,来不及换鞋,先大声宣布她的发现。“我也发现了呢,这个周末,咱们抽空儿去挖荠菜吧!”妈妈附和着。“可是,这周六上辅导班,周日有论文导师见面会……”我的话一出口,大家都沉默了。
什么时候能有空去挖荠菜呢?去年因为我的中考,无暇去挖荠菜,过了一个空白的春天。难道今年又要错过吗?
是的,无论春水怎样的绿,早樱怎样的烂漫,在我们一家人的心里,荠菜舒展起叶片才算是春天到来;而挖荠菜则是我家迎接春天的传统仪式。每年的第一场春雨之后,我们就要到空地里遍寻这种不起眼的野菜。苦苦寻觅半日,只得不多的一把,小心地洗净,细细地剁馅,包饺子。吃了荠菜饺子,这个春天才算圆满了。
这两年的“太忙”着实令姥姥怅惘。在我小的时候,她每年都会带着我去挖荠菜的。
我跟在姥姥身后,看她拨开枯黄的杂草,用小铲一挑,揪着根部一抖,草屑和泥土纷纷散去,一棵荠菜躺在掌心,完整而干净。“好好记着荠菜的样子,困难的时候是可以救命的。我小的时候,苦啊……”无论我们怎样劝阻,姥姥总要提起这一句话。苦难的日子留给她的印象实在太深了。姥姥小的时候,家境贫寒,大姐已经出嫁,二姐卧病,老三夭折,还有一个小弟弟。排行老四的她,身量未及灶台,便开始踩在板凳上为家人做饭。粮食是不够的。每天必得挖些野菜掺进锅里,而荠菜是其中最美味的一种。尤其是春荒里,荠菜总是最早从冰雪初消的地里长出来。抗日战争中,断粮的时节,荠菜甚至成了一种依靠。“野菜里数荠菜最能活,天旱的时候,叶子就会变成细细的,天冷的时候就平平地趴在地上,可总归能长出来!”只要大地上还有荠菜,她就有勇气相信能熬过所有的苦难。现在,姥姥把春天挖一回荠菜当作了我家的传统,颇有种感恩节的意味。
妈妈喜欢挖荠菜,因为荠菜能让她想起故乡。这一点点故乡的影子,寄托着她无处可寄的乡愁。挖荠菜的时候,她会拎起一颗干巴巴的荠菜叹息道:“北京的荠菜这么细瘦!在我们南方老家,荠菜又肥又大,水灵灵的。北京3月里还这么冷,荠菜也冻成褐色的,这个季节,南方应该已经菜花满地了……”她的目光聚焦在远方,仿佛能越过时空,看见童年的她站在田野里;与她一般高的油菜花由风一吹,满地的金黄如浪一般漾开去……
妈妈的老家在江苏一个小镇上。院子立在河岸边,黑瓦粉墙。那条河已近入海口,河面宽阔,河水既清澈又温顺。河滩四处蔓生着杂草。下学后她经常会在河滩上帮着她的农家小伙伴打猪草、打兔草。每个人都会被蚊子叮出不少的红包,不过这丝毫不妨碍他们在夕阳下嬉笑,间或打个水漂,放个芦苇船儿。猪草打够了,会折了蒲草,绑上蛤蟆肉钓龙虾。抓不到蛤蟆,就会挖些荠菜。“龙虾傻傻的抱着蛤蟆不撒手!”妈妈描述的时候,忍不住笑起来。龙虾会作为难见荤腥的小伙伴的战利品,荠菜则由妈妈带回去。这时候,大河边的晚餐桌上,除了稀粥、萝卜干,就多了清香的凉拌荠菜。那大河边恬然流过的日子,有着单纯的快乐。
最让妈妈怀念的是小镇上人们的那份亲近。不像在都市里,邻居们顶多在电梯里遇见了点点头,保持着一份远远的礼貌。
“夏天,荠菜开出小小的白花。我和小朋友把它采下,晾干,用纸包起,送给一位老爷爷,作为治疗头晕的药饮。”那位老人也许是当过账房先生,镇上的人都叫他“曾先生”,好似他的姓名一般。夏夜纳凉的时候,孩子、老人爱往他家聚拢去。摇着蒲扇,听他说《三国》,讲《水浒》;穿插着“施耐庵是本县人氏,此地往西30里……写三国的罗贯中,乃是他的弟子……”;或者是“顺着河往东就是范公堤,修筑海堤的范文正公,写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先下之乐而乐’”。有一回,收到荠菜花他很是高兴,用紫砂壶把荠菜花沏上,兴致勃勃提起毛笔,写几个字教孩子们念:“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每次听妈妈描绘她的故乡,我就会幻想这样的奇景:仲夏的夜晚,萤火虫闪烁在一朵朵黄色的浮萍花间,就像一个个小灯笼;把大河妆成了流金的银河,满载一河光辉,徐缓向东流去。我央求妈妈带我回去看看,她的目光一下子黯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