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命运多舛山河无恙(1 / 2)
高肃凝视着元轩那张年轻英俊的脸,沉默半晌,道:“鸿凌为何对北魏这么有兴趣?”
“没有,”元轩拿起一本史书,“我只是觉得北魏皇室消失的很不寻常。”
“不错,当年高家操控生杀予夺大权,孝武帝元修与高欢决裂,于是逃离洛阳,投奔了宇文泰,”高肃合上手中的书,“高欢任命清河王元为大司马,全权处理国家政务。元修还没即位,而且刚愎自用,唯我独尊,不把高欢放在眼里。鉴于此,高欢把元赶下台,另立元的世子元善见为帝。东魏初期,时局动荡,烽烟四起,东面兖州、青州的起兵,西面西魏的侵略,南面萧梁的进攻,这种复杂的局势,孝静帝无力应付。只因父亲的废立遭遇,也让他学会了隐忍,一切唯高欢之命是从,不久,东魏都城从洛阳迁到了邺城。”
高肃顿了顿。
“当时,帝都出现了一首童谣,说的是“可怜青雀子,飞来邺城里。羽翮垂欲成,化作鹦鹉子”,青雀暗指孝静帝,鹦鹉暗指高欢。这首童谣,形象地道出了北魏皇权的一败涂地和少年天子的艰险处境,孝静帝从即位的那一天起,就注定无法摆脱傀儡皇帝的屈辱命运,”元轩道,“他十一岁即位,二十七岁禅位,二十八岁被杀,他在悲愤中走完了屈辱的一生。”
“权力只能偏向于一方,要么大臣遭殃,要么权臣跋扈,从新中国成立,到禅让,到灭亡,东魏的政权被高欢父子控制,魏孝静帝只有任人宰割的份,”高肃道,“孝静帝元善见活的屈辱,却又无可奈何。”
“元善见仪表瑰丽,沉雅明静,一向从容有大志,世人叹有北魏孝文帝之风。元善见素有文武之才,善于骑射,射无不中。又喜好文学,每逢嘉辰宴会,多命群臣赋诗,在朝中颇得好评,”元轩抬眸,“元善见到底是怎么死的?”
“他是孝文帝元宏的曾孙,清河文献王元怿之孙,清河文宣王元之子,南北朝时期东魏皇帝,”高肃翻开史书念到,“文宣帝见篡魏之时机已到,于次年强迫元善见禅位于己,改国号为北齐······”
“文宣帝强迫他禅位,”元轩沉吟道,“罔顾人伦。”
“权势纷争,何来心慈。文宣帝确实有能力,他铲除了诸多的强敌,打下关东,这也是北齐立国的基础。”
“文宣帝在具备一切称帝条件之后,他没有把精力放在称帝上,而是选择了向西对付自己的一生之敌宇文泰,俩人先后展开了多次大战,高欢没能取得优势,反而宇文泰越打越强,还在关西立住了脚,”元轩道,“因战争而兴起,也因战争而死亡,在玉璧之战没能取胜之后,他在回军之后去世。他的死也成了东西魏之争的一个转折点,他也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可能,死前也非常不甘,可自己也无可奈何,多次败在宇文泰的手上,这或许就是天意吧。”
元轩忽然转身,与高肃的目光撞在一起。
高肃一怔,道:“鸿凌你······”
“文宣帝没有选择做皇帝,他死后,自己的二儿子才建立了政权,”元轩露出邪魅的笑容,“他真不像其他臣子那般,直奔称帝而去。”
“鸿凌,”高肃柔声道,“这些事本不是你我可以论的。”
元轩对他的劝阻置若罔闻。
“四爷你知道的,我不怕死,”他从容道,“文宣帝肯定考虑过称帝的问题,毕竟他的位置已经到了那个地步。他所扶持的政权,还是以洛阳作为首都,而他本人则是重点在晋阳和邺城,这成为北齐政权的两大国都。他建立多元化的政治中心,使用手段去控制朝廷。既然他都做到这一步了,肯定是为了自己称帝,慢慢做着准备,他心里明白自己不是一个忠臣,他对北魏政权是没那么多好感的,他考虑问题,只有一件事,顾及自己称帝后的利弊。”
“做皇帝并不是什么好事,在乱世之中,有时候确实一文不值,一个皇帝,很可能被杀,那些短暂出现的政权也是数不胜数,”高肃只好顺着他,“称帝的好处非常有限,反之,称帝的弊端相当大。”
“北魏政权仍然有着极大的号召力,像北方的很多士族门阀,他们骨子里还是向着北魏的。当初孝文帝的改革,让北魏顺利在北方立足,也将魏室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他能成事,主要是依靠着两点,一是他利用自己在尔朱荣手下的地位,夺取了尔朱荣家族大量的资源和部队,二是他利用和渤海高氏这些大门阀的合作,让自己在河北等地成功立足。通过这一系列的运作,高欢才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元轩拿着史书,看了片刻,“他此时的资本还不够多,需要积攒更多的威望和军功,这样自己代魏就顺利多了。当政之后,他除了一边对外开疆拓土,建立更多的军功,对内则开始了不断分权的做法,加强自己的相权,慢慢分化了皇权,他这么做就是为了彻底架空魏室的权力,让皇帝真正变成摆设。还需要慢慢分化自己内部的反对力量,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权力更加稳固,文宣帝所做的这一切,都需要慢慢来做,他利用丞相的身份可以操控实权,上面还有北魏作为一个摆设,他就能借助北魏皇室的影响力,慢慢实行自己的分权策略,因此他死后,高家才能继续把持着朝中大权。”
“称帝也是无奈之举,”高肃垂眸,“后来高家所面临的局势就比较特殊了,其实可以对比一下,像刘裕,高洋,宇文护这些促使称帝取代原来政权的人,他们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国家政权不稳,无论是自己派系的势力,还是国内其他的势力,都需要他们自身加强正统性。”
“一直做权臣可以以皇帝的名义去慢慢控制很多地方,可毕竟那只是臣子,和正经的皇帝还是有区别的,”元轩转眸,看着高肃,“高家需要正统的身份加强自身的权力,让自己能牢牢控制住身边的这些团体势力。因为他们在继位前,往往都面临非常动荡的局面,需要自己称帝才能安抚人心,从而才能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可文宣帝当政的时候,内部矛盾还没有完全激化,他能牢牢控制政权,因此称帝对他来说不见得有那么大好处,而不称帝稳扎稳打才是正确做法。”
高肃苦笑道:“在乱世中,盲目称帝对自己不见得有好处。因为实际掌握了大权,就已经和皇帝没有什么区别了,很多事情其实没必要急着去做完。”
“文宣帝能有后来的成就,也是多亏了他在乱世中踏实务实,没有像尔朱荣一样急功近利,这是他比尔朱荣老道的地方,”元轩看向窗外树梢,“北魏末年,文宣帝控制着朝政大事,为了能够脱离这种境地,孝武帝曾经归顺了宇文泰,而高欢的位子变得越来越高,并且让清河王坐上了大司马的位子,但是清河王却并不看重高欢,这让他十分地恼怒,于是他很快就让他的世子元善见成为了皇帝,那个时候元善见刚刚十一岁。孝静帝元善见在成为皇帝之后立即将年号变成天平,而北魏因为有了两位皇帝也开始分裂。”
元轩毫不顾忌与高肃谈论高家以往的事,尤其是高肃的祖父。他仿佛在给告诉说着别人和别的事:“当时朝政十分的复杂,根本就不是元善见能够处理的,而他父亲的死亡也让他一直隐忍着,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他更加尊重高欢,但是实际上他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然而在高欢离开人世之后,他儿子高澄又得到了父亲的位置,继续掌控东魏。就在高澄想要杀死元善见的时候,高澄却突然被人刺杀,而就在元善见以为自己即将掌控朝政的时候却发现高澄的弟弟高洋更加地难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