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大业肇始(2 / 2)
荀攸看着愁眉不展的李利,展颜笑了。他荀攸不是无处可去,而是真的想为这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多做一点事情啊。放眼天下诸侯,李利有爱民如子的品格,有出众的军事能力,有充足的成长空间,更有着朝廷赋予的大义。不选李利,将选何人?
历史上的诸葛亮为什么选了皇叔?固然有皇叔魅力品德过人的原因,何尝又不是因为皇叔身边谋臣太少,诸葛亮宁为鸡首不为凤尾的原因。历史上的荀攸选择曹操,那是因为他没得选。关东能够成气候的除了袁氏就是曹氏,其余皆不足道(那会刘备正被袁术和吕布联手暴打,刚到手的徐州也没了)。刚好又有荀彧的原因在,所以荀攸就追随了曹操。现在有了李利这个珠玉在前,荀攸哪里还愿意去兖州。曹操两屠徐州,不止是兖州士大夫们心中不喜,荀攸心中一样也很反对这样的行为。攻城略地无可厚非,搞大屠杀来泄愤,那就真的是过分了。
于是荀攸便笑道:“荀攸何幸,能得惠民看重?”便正衣冠,郑重向李利一拜,朗声道:“颍川荀攸,拜见将军!”
这一刻,李利忽然不知为何,鼻头有些发酸,他手忙脚乱的扶起荀攸,喃喃道:“荀公!”他三年来,孜孜不倦,努力向前,直到今日,终于能获得当世顶级谋士的认可了。
古话说,君择臣,臣亦择君。其实就跟后世公司招聘人材一样。你觉得这个人可以招进公司,但牛气冲天的人材自然也会考虑一下你这个公司有没有发展空间、是否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如果有人觉得你这个公司不行的话,那么你开出的工资再高,福利再好,他也是不会留下来的。
这个时候的袁、曹等强大诸侯,就像后世的央企、外企等世界500强企业一样,吸引着各路人材争相投奔。而李利就像是民营企业,处境艰难,不为人知。他这一路行来,心中的酸楚可想而知。
三年前李利就认识贾诩了,他们是老相识,又有董卓死后的庇护之恩。可贾诩仍然没有全心全意为李利打工的想法。像河东的卫觊、裴潜、贾逵等人,又何尝会视他为主呢?朝廷一声召唤,卫觊不就立马打包回长安了吗?朝廷固然有诏命没错,可当初朝廷征召你卫觊,你不也在家婉拒了数次,闭门不仕吗?卫觊真心想追随李利,又何至于在并州大战将起、李利用人之际,回到长安去担任个尚书?
李利在长安也试图拉拢过其他的士大夫,虽然有人向他表示善意,但更多的却是对他表示不屑一顾。为什么会如此?还不是因为他们觉得李利并不是什么英明之主,没有资格驾驭他们?
而今,荀攸愿意留下来,愿意纡尊降贵,担任将军府中的一个小小的主簿,其心意不言自明。这教李利如何不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