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原则(2 / 2)
朝堂对他的评价是: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
这个评价着实不低,甚至死后追封国公也是有可能的。
也正是这样,即使下野,刘宗周也依然兼任着河南通判的职位,这是朝廷对他的褒奖,以示刘宗周随时可以参与国事。
洛阳作为古都,不少老臣致仕隐居于此,就有了洛阳半朝堂的说法,刘宗周作为差一点当上宰相的人,在这群元老里面地位是最高的。刘宗周不时举办花甲宴,以此来和一干元老保持联谊,王家的大老爷王舂凭借诸银青光禄大夫,签书枢密院事开国功臣,当然也有不低的声望,不过由于一边是文臣,一边是武将,多少有点不对付。
“文公的脾气还真不小,姜桓上门还没半刻就被他赶出来了!”
洛阳城中,今天不知多少人再等着刘宗周和姜桓摆明车马后面对面的硬碰,傅家这边也不例外。登门拜访傅家的邵雍之子邵伯温,正在傅弼和傅绍庭的面前,眉飞色舞的议论着今天生在州衙中的好戏,“照我说,就该让姜桓去查账,眼下即便查出了错来,也能说是姜桓在借机报复,逐人实在是浪费了难得的良机。”
“子文你说错了。姜桓并不是上门要查河南府的账,他也没打算查河南府的账。”傅弼的第三子傅绍隆走了进来,“漕司那边,昨天有人向姜桓提议要查河南府的账,姜桓问了一句上一次查账是什么时候,又问了一句,下一次查账应该是什么时候。然后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傅弼听着都是一愣:“那今天姜桓上门难道是真的是为了礼数而拜访文公?”
“好像正是如此。”
“那文公赶他作甚?”邵伯温不相信姜桓能有这么好的器量。
“是姜桓自己离开的。他到了河南府,说了几句场面话,文公都还没来得及点汤,他就直接起身告辞。”
傅弼和傅绍庭这时候终于都明白了。傅绍庭感叹了一声:“想不到姜桓的脾性竟然如此执拗。”
“不是他执拗,而是他行事有其礼、有其节。”傅弼很是有几分欣赏姜桓今天的作为,“如今已经很难见到这样性子的后生晚辈了。”
因为姜桓所秉持的原则,他在抵达洛阳的第三天去拜访了刘宗周;也是因为他秉持的原则,姜桓无意采用不合情理的手段去找刘宗周的错处;但同样是因为原则的关系,他根本就无意与刘宗周缓和关系,短短一刻钟的拜访,已经证明了他与刘宗周的嫌隙有多深。
但不能说姜桓有错。从头到尾姜桓都没有一点失礼,从礼数上挑不出毛病来。总不能因为他在刘宗周那里待得时间很短,就说他有错。
傅弼一声叹:“刘宗周丢大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