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扬镳(2 / 2)
章惇准备入关西讲学!
——当隔了几日,姜桓将洛阳城中剩余的致仕老臣们一一拜访过,前去王府中辞行的时候,王元这么跟他说的时候,姜桓也不免要楞上一下。下手太快了一点吧,章逸夫才走了多久,这么快就开挖墙角了。
只是姜桓听到这个消息,在一瞬间的呆愣之后,甚至不知该说什么好。他没有任何合乎情理的理由来阻止章惇满怀着诚意入关中,也没有手段来阻止。
道统之争,本来就没有什么情面可言。章逸夫不合去世得太早,留下来的遗产,后人若是保不住,也别怪他人来抢了。
“不知子厚先生何时入关中?”姜桓的脸上完全看不出他心中的愤慨,仅仅只是当做寻常询问。
“也就是再过半个月的样子。”王元向姜桓解释道,“陕州知州和永兴军路转运司,同时来信邀请入关中讲学,已经不好再推脱了。”
姜桓笑了笑,表示自己能够理解,却不再多问。
姜桓其实十分在意,但他现在却没办法去计较。潼关的大门并不是由他来掌握,关中更不是他说了算,章惇受邀入洛阳讲学,姜桓既不可能去阻止,也不可能等章惇开讲后,再派人去居中拆台。
姜桓能做的就只有加强己方的实力。
他的基本对策是通过格物致知,将各家学派对于自然的理论给颠覆掉,难度看起来很大,但姜桓知道,只要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绝对权威,要做到这一步就很容易了。
在有意无意之间,他早早的就已经打下了基础,如今的在民间,三元公姜桓的声望能压得住任何一家学派。得到民众的支持,姜桓所倡导的学术便能得到南方的认同。
普通人对权威的信任是盲目的,姜桓要做的只是选择一点突破,只要他突破的这一点,为世人所认同,甚至更进一步,全心全意的相信,那么他对其他事物的议论,也自然成为圭臬,也就可以带动起全局性的变化。
回到家中,书房也收拾的差不多了。姜桓打算将他的治所移到原京西南路转运司所在的襄州。这样可以就近监察。一个多月要般两次家,姜桓的家人并没有抱怨什么,而是在夜倾姿的指派下,有条不紊的将搬家事宜一一处置完毕。
家中的事有贤内助处置,姜桓自然是的轻松了许多,当起了甩手掌柜。
回到书房,他从空搭档的书架上拿下一只小木箱,沉甸甸的看起来不是装了金银财物,就是本身拥有足够的重量,厚实的壁板乃是樟木所制,以防蠹虫。
拿着钥匙,打开了木箱,可以看得到里面的收藏。
姜桓的木箱,只看壁板很厚,沉重的重量皆来自于此。里面没有装着金银珠宝,而是一叠叠装订粗糙的手稿。这些皆是姜桓亲笔所写就,对姜桓本人有着无可估量的价值。不过其中的一部分,对于世界的意义更大。
木箱中的主要纪录,全都是回忆录,但毕竟是姜桓回忆前世,用笔记录下里的记忆,虽然为防被人误读,而加以变化,但也的确值得用个结实的木匣来承载。而另一部分的价值更大,是姜桓这些年来的诸多着作的手稿,其中还没发布的一部分,接下来能派上大用。
再一次点验了一番,合上了盖子,姜桓拍了拍小小的木匣,自己将来的气运就在其中。
既然已经是道君,足以承天下之重,那么自然,姜桓也要为自己将来做一些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