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征丁计划(1 / 2)
被燕国抓走的约突邻部落子弟光明等人,顺利逃了回瀚海草原。一同带回来的还有燕国造船坊的战船图纸,于是造船事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这一场被抓的危机也算是因祸得福,为部落立了一功。因此泽善也没有追究他们不听从命令、擅自骚扰燕民的事情。
只是随着边境风声越来越紧,瀚海草原上的气氛也变得十分紧张。
造船的所有物料都是提前准备的,现在按照图纸进行着后续的工作。所需要的木料都已经提前砍伐回来,锯成了不同规格大小以备使用。
现在还剩下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便是战船的龙骨打造以及后续的拼接工作。众人商议之后决定移去海边进行。
若将如此巨大的船在内陆建造好了,移动去海边就会变得很麻烦。
二月初,泽善决定将造船的工作全部搬到瀚海边进行,约突邻部落热情高涨,开始了物料搬运工作,连带着帐篷、日常用品锅碗瓢盆都一并挪去了海边。所有的饮食起居也都在海边进行。
贺小安的生产之期也已经不到三个月,已经不方便四处走动。随着生产之期越来越近,可她的心却没有一天安稳过。
在造船这件事情上,她与泽善有着各自不同的想法。约突邻部落兴师动众修建战船自然不是为了上海捕鱼的,贺小安也早就意识到这件事情了。可是她与泽善谁都没有说破,这一年多时间贺小安已经经历了各种凶险,幸福的时光、人间的疾苦,她都一一品尝了一遍。再也不是那个一心希望世间和平的单纯姑娘,她知道自己的力量太小了,根本就改变不了乱世的局面,她只求能够独善其身。
二月末,朔北天气回暖,大地冰封开始解冻。一艘由约突邻部落打造的战船,也即将下水了。
虽然造船工作进行得十分隐秘,但是这消息还是在拓跋崇派人去瀚海草原巡查的时候,就已经被魏国的人知道了。如此大的动静,自然是没有瞒住魏军的眼睛。
而他们之所以一直没有受到任何外界的干扰,那是因为军营里有拓跋崇的命令。修建战船也不会对魏国造成任何威胁,魏国的海域面积很小。他不想断了别人的生路。
魏国东部包括瀛州在内的四个州郡,由陈留桓王的东部大军驻守,负责抵御燕国以及东北瀚海方向的游牧民族。但是东部的州郡在军政大事管理上,却与朔北不同,朔北郡、云中郡所有城镇都属于军镇,朝廷委派的镇守大将不仅拥有军事战略指挥权,同时也拥有行政管理权,相当于州牧的官职。
这是为了方便朔北军队的调配及以及屯田自给自足,镇守大将的权力很大。而东部的州郡则是军事与行政分开管理的,州郡的最高行政官是各个州的刺史大人。而陈留桓王只有驻军军事统领职权,魏国其他州郡也是如此。
魏国修建长城,朝廷颁布诏令黄河以北各州郡按照一定的比例征壮丁。在朔北自然是由军营的镇守大将负责,而在东部州县征壮丁这门苦差事,则是刺史大人负责。因此对于拓跋崇来说,这事儿跟他没关系,他倒也是乐得清闲自在。
二皇子拓跋霈自然也不会负责征壮丁这种事情,可他对于修筑长城这件事态度倒是十分积极。只因为他一直觉得若北境修筑了长城,那他的对手拓跋焘,这位二十万北境军的最高统帅,就失去了现在举国上下都要仰仗他的地位。只要是能打压拓跋焘的事情,拓跋霈都十分乐意甚至不留余力去做。
原本因为有拓跋崇的命令,魏军并没有将瀚海草原上近日约突邻部落活动的事情报告给官府。但是消息还是很快被拓跋霈的亲信知道了,这一日拓跋霈派人将瀚海草原最近出现大批牧民的事情,告诉了瀛州刺史朱林。
刺史朱林这些日子正因为未征集到朝廷要求的壮丁数量而焦头烂额,拓跋霈无疑带给他的消息无疑是救命的。瀛州郡之所以凑不到足量的壮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去年魏国与宋国一战,中央御林台军损失惨重。当时东部大量征调兵力以填补空缺,导致瀛州城的到了服役年级的青壮年数量减少了许多。
而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州府与军营之间在征丁这件事情上的矛盾,既然是各自为政,就意味着此消彼长。朝廷关于征壮丁的要求规定得十分详细,什么样的家庭不能征集,什么情况下一户只能征调一人……一条条要求卡着,自然不能征集到足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