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增兵十五万(2 / 2)
他明白了,眼下的他,就是当时的屈原。
楚王……
果然不可小觑。
望着上首君王投来的笑意,昭雎拱手一笑:“大王,臣正是如是说的。”
此一来,众臣皆是明白。
昭雎本身就有抗秦之心,又身为楚国太师,教授楚王抗秦之道很是正常。
“令尹啊,这便是寡人要说的,不知再发兵十五万是否可行?”
令尹旋即回过神来,呵呵一笑:“大司徒所云及时,不败即位胜,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长策,请大王下令,再行发兵十五万以攻秦也!”
好一个请大王下令!
他是直接越过了监国的南太后,一个昭雎,教授楚王以定抗秦之策,一个景鲤,更是直接要大王下令,这让坐于上首的监国太后,完全成了摆设。
南太后不同于秦太后,秦太后是秦国权臣,都是她自己的人,只听她自己的命令,甚至连秦王都可违背;而南太后呢,则无此根基。
果然,此刻她是冷若冰霜。
近日来,她自己也在疑惑,也在纳闷,权力对于她似乎越来越疏远,在很多时候,与臣子们的交锋中,她都是处于劣势。
今日,更是要一败涂地。
也许是她实在不通军国之事,每逢在这个时候,就只能听臣子之言。
就在这时,却见楚王转过身来,轻轻地问道:“母后以为呢?”
南太后在沉寂之后,才是徐徐说道:“大王乃圣明之君,老妇人相信大王自有判断。”
“是,母后。”
等到监国太后的首肯,此事就是成了。
再行增兵十五万,合计二十五万之中,以拒秦国。
当年垂沙之战,四国联军也不过二十万之众,此消息一出,必然是天下震动。
这时候,又听得下方景鲤说道:“大王,老臣还有一事,须得禀告?”
“令尹请说?”
“大王,增兵乃是大事,要行筹措粮草、统率训练军队一切事物,需得一位熟悉军阵之人,老臣举荐郎中南井,为后军将军,率军十五万,前往支援。”
这老狐狸!
前脚刚走了一个南晖,后脚就要将南井也送走,他是想借此机会,将南太后的势力都给肃清了,楚国与秦国一场大战之后,这个监国太后可就要形同虚设了。
可以说,南井是南太后能否在宫中立足的最后底线,纵然南晖将来大胜,被册封了楚国大将军,那也在无法再控制楚王了。
南太后闻之,冷哼一声:“哼,郎中南井,虽久在军中,可却不熟悉战场,统率过的军卒还不足一万,何敢以十五万人为将,令尹老了,莫非是糊涂了不成?”
言辞当中,毫不客气,直接怒骂出来。
哪知景鲤听了这话,笑得更是灿烂:“启禀大王太后,法不可二令,不可二将,唯有上下齐心,军才为军也,南井此人,乃将军南晖之兄,与之素来和睦,此去上庸,必能听南井调令,军队上下一心。”
“就老臣所知,郎中南井平素稳重,凡事必尽心谨慎,知军法,知军士,更是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得士卒尊崇,有此人为后将军,何愁对秦之不胜,请大王明察之!”
老景鲤这是见太后要失势,便来个痛打落水狗。
此事纵然是太后应允,熊横都不会答应,因为一旦答应,朝中可就要失去平衡了,楚王还如何从中左右逢源,取得好处。
最主要的,他可不想让在前方征战的南晖寒心。
“启禀大王,臣以为令尹之策不妥。”
话音刚落,群臣中就有人站出来。
此人不是别人,而是如今的郢都将军成謇。
“如何不妥?”
楚王出声问道。
“大王,孙子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也,不可不察,有郎中郎中者,虽知兵事,但无临阵经验,何谈以掌握十五万大军,臣遍观群臣,有此能耐者,非大司马昭滑是也。”
“其一,大司马有灭越之功,可见其临阵经验,其二,大司马执掌我楚兵事,通晓粮草军马辎重等一应事,其三,有大司马在,可与将军南晖、景翠通力合作,力抗秦人。”
如果这时候是南太后出声,必然会报复性的举荐鄢城将军景华,与景鲤在那里扯来扯去,而现在成謇倒是出了个好主意,以熊横猜想,昭滑自然也是最合适了。
“大王,臣也以为可。”
再一人者,乃是大司徒昭雎。
看来他也是认定,该选择他这个弟弟呢。
“启禀大王,臣愿为后军将军,率军增援。”
等到昭滑本人也站出来,这事便无可争议了吧。
“大王,老臣也以为可。”
景鲤这老家伙也是反应快,没做过多的争论,很快便附和起来。
也许他心中清楚,让南太后放南井离开是很难的,选择这么做纯粹就是尝试以及恶心人了。
“大司马为后将军,母后以为意下如何?”
和从前一样,纵然南太后不语,楚王也要问过他的话。
“全凭大王做主。”
王令下,以大司马昭滑为后军将军,率军十五万,开往上庸,以为大司徒昭雎,与典令成熋,暂代大司马之职。
熊横看得仔细,自始至终,南太后都是板着一张脸,一副患得患失的样子,想必此刻她心中满是浓浓的危机,想着若不再出招制衡一下景鲤,不仅子兰没有接回来,反而她就要在宫中养老了。
原先她有过众多制衡景鲤的招式,但都未伤及其根本,区区一个小右尹,还被景鲤给原封不动的送了回去,虽然郎中与郢都将军都是她的人,可在国事上面,她掌控力实在太弱了,在南晖大胜而归,被升为大将军之前,还远不足与景鲤抗衡。
至于制衡的办法,熊横都为南太后想好了,那就是重新任命屈原为左徒,也唯有左徒,才能分走景鲤的权力。
明日,不,今日他就要通知成謇,让他以太后谋臣的身份,向太后提议一下,对于屈氏一族,该继续拉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