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令尹与大司马的态度(2 / 2)
“而合纵,乃是赵、魏、韩、楚四国联盟,此四国者,赵接秦河西,魏接河西接函谷关,韩虽不接河西,但其宜阳武遂,皆是抗秦之塞,我楚之上庸、巫郡皆与秦相连,四国皆可与秦相争。”
“此理天下人知,秦人亦是可知,要破合纵,需先连韩,其次连楚,此二国一连,合纵则破,秦人必能东出天下,臣猜测秦人既不与楚战,那就与之为盟,方不影响其东出策略。”
东出,东出!
没错,就是东出。
秦国历代君王,那个没有东出之心,就连向西域辟地千里的秦穆公,也当是有东出之心。
昭雎的回答比起徐召,虽然都看到了秦人的连楚之心,但其想法,完全是不一样的。
“不错,言之有理,那面对秦人联盟请求,寡人该当如何?”
大司徒细思一阵后反问道:“大王是否有成为天下霸主的志向呢?”
楚王不假思索:“寡人不缺此志也!”
“若有此志,大王必不可连秦,其一,我楚与齐为盟,大王以太子之身而出临淄,与齐国君臣相助关系不小,一旦大王盟秦,则必然会导致齐楚关系破裂,齐国君臣恨于大王,转而于秦人为之盟,如此,则秦之连横可成了!”
这一点倒是没错,自嬴稷从燕国来后,秦国就一直与燕国交好,连横两国乃是燕齐,可不就是联盟之成。
楚王点头:“继续说下去!”
“其二,大王若要称霸天下,最大的敌人便是秦国,唯有秦弱,楚方才能强,而弱秦之策最有效的策略,便是合纵而攻秦,我楚若是与秦国为盟,不仅破了四国合纵,而且还是在助长秦人声威。”
“若是还有其三的话,那必然是连秦之后,必然是合纵破裂,秦人可随意东出而蚕食诸国,如此强越强而楚越弱也,有此三点,臣以为我楚万万不可连秦也!”
昭雎国事还是昭雎,心心念念所思都是抗秦之事,而且从楚国的角度来看,此策完全没有错,他就只是没有料到,楚王如今无心于外事,有心与内事,只想与秦盟,不想与秦国争斗。
他日等到了朝堂之上,楚国各方必然会以连秦还是抗秦而争论不休,身为抗秦领袖人物的昭雎,必然会极力反对,熊横想要让自己的计策顺利实施,他就必须得想办法提前说服昭雎。
可是……
以昭雎的聪慧,必然能感觉到,楚王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此事,难啊!
“时至今日,寡人想问大司徒一句,寡人能信任大司徒吗?”
信任。
显然不是普通君王对臣子的信任,而是将其视为肱骨的信任。
“臣为大王之臣,为大王之谋,臣自然可以信楚王。”
这个回答,似乎是说了,可又等同于没说。
“好,有大司徒此言,寡人就足够了,寡人无心再与秦人战,只想与秦人盟!”
为盟。
昭雎闻之,神色骤然一变。
不管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在私底下,楚王所表现出来的,无疑是坚定的抗秦意志,以及抗秦之心。
现在又突然改其志,愿意与秦为盟?
思来想去,也就只能是一个原因,大王要将注意力用到别处。
“大王是想让臣不提抗秦之事?”
思索半天,昭雎终于得出了答案。
“哈哈,大司徒果然是聪慧之人,一下子就猜到了寡人的心意,不过,寡人只是暂且不提抗秦之时,日后寡人必要争霸天下,以大司徒之策,合纵而攻秦也!”
楚王的话语中,还是给予了昭雎肯定。
“臣斗胆再问大王一句,大王可是要安内?”
自从知道楚王心性,昭雎也就逐渐明白了楚王之策。
在南太后监国之前,令尹与后宫之间虽因郑袖而生间隙,但还不至于到两相对抗的地步,自从大王给予太后以监国大权,令尹与之对抗就越来越激烈。
所云安可,可不就是这两件。
“大司徒是从临淄迎回寡人之人,大司徒不会希望,寡人终究在一妇人掌中,碌碌而为吧?”
“自然不希望。”
“那就好,如今内事不安,寡人有何心思战于外。”
说到此时,楚王拉住了昭雎的手,语重心长道:“寡人还需要大司徒的辅佐啊!”
“大王的心意,臣明白了,不与秦敌,而与秦盟。”
此时的昭雎,只知大王有此心,但却不知大王如何做,他更是不知道,宫中城中,大王亲信已是不少。
楚王笑笑:“有大司马这句话,寡人就安心了,请大司马授课吧?”
“臣遵令。”
……
熊横如此费尽心机,就是为了让魏冉一帆风顺地,与楚国结成联盟,到时候景鲤可千万别让他失望啊。
昭雎走后,楚王正用膳时,南太后亲自而来。
在问过了楚王的学业,交代了一番秦国派遣丞相出使楚国后,就只丢下了一句话,希望大王可以在三日后,出城二十里外,迎接秦使道来。
自古以来,迎接名士,便是君王们展现自己礼贤下士的手段,魏冉其人距离名士虽有些距离,但在秦国权势滔天,楚王的确可以聊表心意。
更重要的是,如此一来,也是给楚国群臣提个醒,大王有连楚的心思。
楚王还能说何,自然是:“是,母后。”
又与熊横说了一番好话后,南太后才是离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