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大楚国国事府(三)(2 / 2)
相信此事纵然熊横今日不提,也会有人询问的,毕竟楚国还有一位大司马昭滑,可一直在前方替大王征战,未入国务府呢。
“大王英明,大将军者,掌管我出楚之军,楚国积弱,与军弱离不开关系,大将军于我楚而言,干系甚重,臣举荐执圭大夫景翠,为我楚国大将军也!”
说此话的,乃是司宫子玦。
至于为何是他提出,自然是熊横的授意了。
到了此时此刻,聪明如昭雎,也早是看明白了,荆山行宫事变之后,楚王独以景翠北上,率领大军三万,而同为后将军的昭滑,麾下就只有三千兵马而已。
大王倾向于谁,不言而喻。
景翠此人,有迎去临淄迎立楚王之功,说不定在那时候,就已经被楚王所用了。
“启禀大王,臣也以为,大将军非执圭大夫是也。”
出声说话者,正是昭雎。
有人第一个应允,那自然就有人第二个应允,景翠的大将军一职,自然是无人相争了。
“哈哈,看来诸位是没有听清楚,寡人的意思,寡人其意在于大将军府,而非在与大将军一人,这大将军府中,需得有前将军管战事,后将军管粮草、左将军训新军、右将军主征募,大将军则如令尹一般,可统率三军,景翠是大将军,其余四位将军,却暂且未定下呢!”
熊横这是要将文武分家,军事系统单独列出来,自成一脉,只忠于楚王一人,五位将军组成楚国军事委会,共同掌管楚国军事。
楚王虽未说变法,但却已经在变法了,而且还是如此地彻底。
“还不等群臣说话,就听得楚王继续说道:“寡人以为,有大司徒昭滑,久掌我楚军事,素有军事才能,可为我楚国前将军,主我楚之战事;有典令成謇,之前就曾辅佐大司马,屡立大功,可为后将军也;有鄢城将军成謇,最善训练新军,可谓左将军是也,其幕僚徐召,在平定景华景季叛乱中,立功不小,可为右将军,如今诸位将军虽不在郢都,但寡人以为此事可先与诸位议定,等到将军们回来,再行诏告国人!”
楚王此举,不可谓不高,将之前的一切俱是推翻,重新开锅起灶,只要等上些许日子,等到这锅烧开了,楚国上上下下,尽皆在楚王手中之握。
到那时候,不管是变法还是变什么,只需一封诏书即可。
熊横所云这五人,一个本来就是典令,一个本来就是大司马,一个本来就是抗秦副将,一个已经是鄢城将军,就唯独多了一个没有根基的徐召而已,该是无人反对就是。
果然,群臣起身尽是应允。
许多人还是原先的位置,还是原先的权力,可事不是那么回事了。
此事定下后,熊横再望向司吏刘启:“好,就由司吏起一份诏书,再由令尹交到司宫处,司宫加盖王玺,便可下与国人。”
刘启立即回应道:“臣遵令。”
翌日,楚王撤消令尹府,立国事府的消息,张贴在郢都王宫之外。
两日后,诏书又张贴在了鄢城宫门后,然后扩散到楚国各方,这样一个简单的雏形,就算是完成了。
总领朝政屈原,将来可以退出一条条的法令,来将变法彻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