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六章 胡同(1 / 2)
当他漫步于胡同之中时,发现到处都是名胜古迹。
当他细细品味起来时,却觉得这好似京城的百科全书。
柯历非常清楚,这些不少胡同中的一块砖、一片瓦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
从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胡同院落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京城市民的生活,包括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和邻里关系。
京城胡同的形成是随着京城的形成而变化、发展演进的。
大约在五十万年前,这块地界儿开始有了原始人居住,不过那时只是住在天然洞穴而已。
到了距今大约一万到四、五千年间,这儿出现了原始氏族公社,开始住上了易简房屋。
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公元前1045年,这儿成了奴隶制的古燕国的都城,叫蓟城,可当时的城墙只是用夯土筑成的。
到了战国时期,广为流传的《周礼·考工记》明确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可见那时已非常注重城建制度了,就连城中街道布局都有作了明文规定。
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从秦、汉开始,无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还是隋、唐、五代和宋朝,这块地界儿一直都是北方的重镇。
十世纪初,辽朝建立,把这儿当成了陪都,改称南京,又称燕京。
公元十二世纪,金朝建立,在此建都,称为中都。
然后,之后的中都城里出现了坊、街、道、巷,但至此还没有“胡同”出现。
公元1276年,元朝在毁于战火的金中都原址东北部,按《周礼》之原则建立了“状如棋盘”的大都城。
元朝于于1285年2月“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高及居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其或地过八亩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据,听民作室”。
贵族功臣,悉受封地,以为第宅。
于是,元朝的官僚、贵族们就按此规定,在大都城内盖起了住房及院落。
这一间间房屋、一个个院落,一个挨一个盖起来,连起后就是一排排的,而一排与另一排之间要采光、通风,还得留出进出的通道,便形成了胡同、小街和大街。
据元末《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衖通二字本方言。”
当时的大都城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天下,这方言当然就是蒙语了,本系“水井“之义。
有水井的地方才有人烟,才得以居住。
且当时盛行的杂剧戏词中,也不止一次提到“胡同”,如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就有“直杀一个血胡同”,再如李好古的《沙门岛张生煮海》中说得更具体:“你去兀那羊角市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
可见京城的胡同是形成在元大都城的格局里。不过元大都当时仅记有29条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