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传习馆(一)(1 / 2)
这是云绣结束学生时代后,第一次进入怒江。
没有了学生的光环,可冯华通的人情依旧如树荫一般庇佑她,加上此前她来了几次,与当地人熟络不少,省去许多进入田野的困难。
可这并不是说,云绣就此没了进入田野的困难阶段。每一次下田野,几乎都是一次新的开始,无论自我心态还是与人交往,都需要进入与平日不同的状态中。
云绣此番来兰坪,倒也不急着去合水村,她要寻找合适的实验民族志记录员,必要与兰坪文化局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先前负责申遗工作的人员先聊一聊,了解一些情况。
这一日,小何带云绣到传习馆,介绍了一个人与她认识。
“这是蒋陵老师,是个音乐人。刚来兰坪不久,是我们兰坪‘土风计划’的发起人。”小何介绍道,“蒋陵老师,这是云绣老师,是昆南大学的老师,做民族学研究的。”
“普米族‘搓磋’舞与四弦舞乐被列入非遗名录后,我们这里得到了外界一些关注。”小何继续说道,“卓越集团出资支持我们建传习馆,这个传习馆呢,就是土风计划的重要部分,现在蒋陵老师来兰坪,就是要主持这个土风计划的。”
小何说的“土风计划”,云绣也是这次来兰坪后才知道的。这是一项村寨文化传承项目,组织普米族的民间艺人教授年轻人民族民间艺术,在年青艺人们熟练掌握了这些民间艺术技能之后,再组织他们到各地进行多种形式的展演。
云绣瞬间便明白了,当日越言辛未与她讲明的那个新计划,就是这个“土风计划”。此前卓越集团虽已经出资帮助当地建起传习馆,但并未形成体系化的项目,到如今,倒是落成这样一个拥有完整规划的计划了。
“昆南大学的民族学啊,久闻大名,今日能见到做民族学的老师,真是荣幸。”蒋陵伸出手来,与云绣轻轻一握,“我这个‘土风计划’,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由资源优势转化为民族文化产业优势。好的民族文化,不能让它死气沉沉的,要传承下去,就要让别人看到它的价值,不仅是文化价值,还应该有经济价值。这个就是我的目的,从目前的效果来看,我们正朝着这个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