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高妈妈(2 / 2)
待到差不多做好了,门铃响起,云绣去开门,被门外的景象惊了一惊。
来的都是些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有四个,眼睛亮亮的,好奇而疑惑地看着云绣。
“你们好,请进吧。”云绣定下神来,简单介绍自己,“我是高老师的学生,现在和高老师一起工作。你们也是她的学生吗?”
几个学生相互看了几眼,似有拘谨与胆怯。
片刻后一个学生开口道:“我们是民族大学的,高老师去我们那里做田野,我们就认识她了。”
云绣了然,这些学生应该是怒江考出来的大学生。
真不容易啊。
怒江那样的生活环境与教学条件,能培养出一个大学生,都实属不易。
“我也去过怒江的。”云绣给几人倒了水,看出学生们有些紧张,便找些话题,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我在兰坪做田野。兰坪你们知道吗?”
“知道知道。”
这话题一开,几个学生渐渐轻松下来,与云绣聊起天来。
这一聊,云绣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高瑜在独龙江做了数十年的调研,数十年前,这些学生不过是青涩孤僻的山区小孩,不懂得外面的世界,没见过山外的大海,只是按着大人不明不白的命令,每天上学、放学,不上学的时候放羊、砍柴、做饭。
他们曾经的愿望,是将来能养许多羊,快快长大,帮家里人放更多的羊。
高瑜的到来改变了他们许多的想法,让他们知道山外有更丰富的世界,鼓励他们读书考大学,告诉他们只有走出去了,家乡才会变得更好。
这位民族学者从壮年走向老年,那些孩子们也从孩童走向成年,从山村走向大学。
“高妈妈和她的学生给我们捐了好多钱,冬天的时候,会帮我们募捐到很多过冬的衣服。我们上大学的路费都是高妈妈出的,她怕我们没钱吃饭,经常叫我们来家里吃饭。放暑假了,我们几个在昆明做兼职挣钱,高妈妈就让我们来她这里吃饭。”
云绣听着他们讲述这些事情,听着他们喊高瑜“高妈妈”,不知怎的,眼眶竟微微湿润,赶紧低下头去喝水。
该是深厚的感激之情,才会这样自然而深切地唤出“高妈妈”。
“我们去帮高老师做饭吧。”其中一个学生说道,听这语气,应是以前便经常帮着高老师做饭了。
云绣没拦着他们,待他们进去不久,便看见越言辛端了一盘菜出来,置于桌上,朝云绣笑起来:“高老师的学生们来了,我都插不了手。高老师就让我出来坐坐。”
云绣点头:“那我们就坐坐吧,也不去帮倒忙了。”
“怎么了?哭了?”越言辛上前一步,低头去瞧云绣有些红的眼睛,心有担忧。
云绣摇头:“没事的,只是听到高老师的一些事情,有些感触。”
“这么大了,还是个小哭包。”越言辛抬手摸摸她的头,“那晚上回去慢慢跟我说?”
云绣点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