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优波难(2 / 2)
三个犀利的问题从对方的嘴里抛出,虽然用的是不流畅的汉语,还带着一丝北方口音,却是吐字清晰,表达明白。
对此刘毅是懵懂状态,即使后世信佛的人也很少能完整的回答这三个问题,这是因为在清末时佛家又一次经历的末法时期。
“佛为‘觉者’之意,可分为正觉、便觉和无上觉,所代表的含义是一个人对于佛学的理解程度。”
“佛陀为佛宝,佛所说的法为法宝,佛的出家弟子为僧宝,此为佛之三宝。”
“最后一点,佛不是神,他是拥有超人智慧能力的大觉者。”
说完三个问题后,刘毅不由的坐直了身体,正视面前的身毒行者。
后世的佛教有了诸多变化,可惜的是大部分的变化都将佛陀神化,其实真正的印传佛教的教义,明确指出佛并不是神,他也受因果律支配。
这也正是刘毅听完之后,心态变化的原因,坐在他对面的很有可能是释迦摩尼的嫡系传人,否则不可能有如此境界水准。
因为在释迦摩尼涅盘后,是没有佛经流传,是他的弟子和亲人根据他生前的言行,编辑成册,这才有了后来的诸多佛经,当然这其中也有后人在里面添加一些故事。
所以在佛教开始盛行后,佛经便成了这一教派传播的主要途径,甚至因为佛经的译制和理解不同,造就了后来的诸多佛教流派。
“在下受教了。”刘毅一拱手说道。“不知大师接下来有何打算?”
敬仰归敬仰,刘毅自认为守不了清规戒律,只能以另一种方式来‘普度’众生了。
“打算去洛阳,长安传教。”大师胸有成竹的说道。
“大师可曾知晓现在大汉的形势?”刘毅有些讶然的问道。“现如今那一片地区,如人间炼狱一般,如何传教?”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大师双手合十口念佛号,不为所动。“还请刘善人宽心,此去自会逢凶化吉。”
“好吧,敢问大师尊号?”刘毅犹豫了一会儿还是开口问道,他看得出来,这位大师是真的抱了一颗传教的心来大汉的。
可是如果在一个人争相食,赤地千里,白骨累累的战乱之地,如何传教?
想必这位大师也是受了幽州上谷的繁华景象蒙蔽,信心满满的以为洛阳、长安这些地方必然更为出色。
“贫僧优波难,今日就有劳刘善人了。”优波难一托手中的紫金钵,刘毅也立即明白过来。
“优波难大师可有忌口?”刘毅倒不在乎这一顿饭,只是他好奇,这时候的僧人吃不吃素。
“施主所赠,有什么便吃什么,我佛释迦摩尼曾受牧羊女的羊奶,他在外传教时,供奉之人舍了什么,他便吃,从不挑剔。”
优波难神色自若的说道。
刘毅见优波难眼神清澈,说话时表情没有任何的波动,看来应当不是说谎,当即便让赵云去点了一些肉和酒。
优波难当真刘毅的面,神态自若的同身后的人一起将刘毅点来的肉吃下,并且喝下了店家送来的酒。
直到后来刘毅同优波难熟悉了才知晓,一开始佛教禁食的荤,是指大蒜和洋葱等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并不是肉类。
禁食肉类是汉传佛教在梁武帝时期开始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