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有了一点感觉(1 / 2)
江公招一招手,许公端过来一个托盘,托盘的上面放着一盏陶碟,碟子里面是酡红的朱砂,纯正里面透着端庄,朱砂的旁边是个的陶笔架,笔架上面搁着一支狼毫毛笔,看的出来,毛笔是才开笔的,毛笔的旁边是一卷简牍。
江公庄重的拿起毛笔,在朱砂碟里点了三点,然后让刘强闭上眼睛。随着眼睛的闭上,本就静谧的书房,让刘强感觉不到一点声音,他随即好像站在了深渊的边缘。正在刘强无所适从,想挣扎出这个边缘时,江公的毛笔像一把利剑,冲着自己的眉心缓缓而来,这个毛笔好像在吸引着自己,拉住自己往深渊倾斜的身体,又好像在刺向自己,将自己的身体往深渊里面推着。
在不知所措的时候,刘强感觉到江公的毛笔点在了自己的眉心,然后,重重的在自己的眉心上按了按。刷的一下,所有的深渊跟紧张都消失了,刘强感觉到了朱砂的清凉,直往自己脑子里面渗透。
“睁开眼睛吧。”江公笑呵呵的道,刘强睁开眼睛,感觉书房内的光线比闭眼之前要明亮了些,江公将托盘上的那卷简牍递给了刘强,刘强双手恭敬的接了过来,“这一卷《诗经.》,是我父亲传给我的,我将他传给你,望你能薪火相传,勿使断绝。”刘强恭敬的道,“诺。”
整个仪式到现在,才算真正完结,仪式的过程并不复杂,但是在幽静的环境,庄严的气氛下,刘强感到分外紧张,甚至有些心虚,在跪拜时候,自己的身上都起了一层鸡皮疙瘩,这让刘强想起了自己的高考跟结婚典礼。
相比自己前世的每次开学典礼,或在操场,或在会场,全校或者全级的同学忽啦啦聚在一起,听着主席台上学校领导的训话,或者高兴,或者无聊的走完整个过程,然后嘈杂的回到教室,再喊一声老师好,这个仪式却充满了严肃与庄重,放在手里的《诗经》,也沉甸甸的,让刘强真实的感觉到了薪火相传,道义担当的意味。他的心里慢慢的升起了一种别样的情绪,好像有点明白了江公他们的追求,有点明白了为什么几千年,中国的文明即使历经磨难,依然能够繁衍生长,从未断绝,也第一次感觉到自己与身处的这个大汉王朝的关联,感觉到自己有点融入这个时代。
江公与许公对刘强的表现甚为满意,许公恭喜道,“恭喜师兄又收了一个高徒。”江公摆摆手道,“你我与太子殿下同一辈分,刘公子乃是太子殿下的孙子,我本不该直接收你为徒,我的弟子之中,唯有韦贤成器一些,可是,他身在长安做昭帝的讲读,其余皆不成器,不够资格做主的师父,再者,张老大人也一再嘱托,交给别人我也不放心,因此,万事从权,我亲自教授公子,就如同我当年代父亲为太子殿下讲授一样,我代我徒弟为公子授课吧”
刘强听着有点懵,但依然低声是了一句“诺。”
“我少年时曾经游历东海之滨,面对浩瀚大海,为勉励自己取了一个字号,东海澓中翁。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如同河流一样,一刻不停奔向大海,学问也如大海一样,浩瀚而又难以穷尽,我想勉励自己,希望能够珍惜时间,努力向学,大海般的学问能够回流尽入自己腹中啊,这一字号,唯有几个亲密的师兄弟知道,这样,公子以后对外宣称师父为东海澓中翁即可。”
江公这一讲,许公想起来,还真有这么一档子事,只不过师兄并未用的时间很长,只有几个师兄弟知道,如今一,许公才知道,自己的师兄看来非常钟爱这个字号,怪不得在他最爱的几卷简牍上都题有东海澓中翁这几个字。
刘强恭敬的俯身一个大揖,道“诺!”。自己以后的师父就叫东海澓中翁了,他心理道。
仪式完毕,几个人也就走到正室,待江公,许公坐定后,刘强并没有坐下,既然拜了老师,就是人家的弟子,必须要执弟子礼,蔫有同师父一块坐着喝茶的道理。彭祖病已哥这样,自然得陪着,不过他站的比较远,奉茶之类的事情,弟子必须做,用不着自己这个陪读狗腿,想到这里,看着病已哥毕恭毕敬的服侍江公跟许公,他心里直乐。
江公对这个新收弟子的态度还是比较满意的,他问刘强平时读什么书,学了哪些学问。刘强一脸懵,刘病已给自己留下的记忆中,就没有学问的概念,也没什么书在头脑里记着,他转头看看彭祖。彭祖看到这种情况,非常自然的把头扭向了一边,病已哥跟自己哪里读过什么书,整日里把功夫都用在了斗鸡撵狗上了,伯父对病已哥比较宠,见病已哥调皮,也舍不得打舍不得骂,更何况病已哥非常会哄老头,那些前来教学的夫子,大都让病已哥跟自己整治的教不下去了,所以,不能两个人大字不识,可也没几滴墨水。
江公看着两个饶表情,知道书没念多少,许公这时了,“《诗经》应该有所接触了,《尔雅》也应该看过。”《尔雅》属于学,其实就是中国最早的字典之一。“那日在淳于先生家,不是还吟诵过《蒹葭苍苍》吗。可是有思慕而不可得的女子?”许公看着刘强笑着道。
刘强低头回到,“惭愧!”
江公笑了,“《蒹葭》篇意境颇高,只是悲凉了些。诗以秋景起兴,秋日清晨,芦苇凝结着薄霜,薄雾缭绕点河对岸,佳人缓缓而行,芦苇似帘,薄雾如纱,整个勾勒出一个空灵缥缈的画面,而歌者触不可及,怅然若失,却企慕心强烈,不断追求,绝不放弃。真正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语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