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岭南圣母定天地,娶妻当娶冼夫人(1 / 2)
遥远而神秘的岭南,充满了无数美丽的传说。
它的政权结构和整个江南非常相似。
东晋衣冠南渡之后,作为合法的,正式的江南政权,南朝宋齐梁陈四国,迭次更替。
但每个朝代都是短命王朝,是军政一体化的王朝,也是一种联合和妥协的王朝。
每一个朝代的统治时间,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
这就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权力结构。
中央政府必须要和当地的豪强结成同盟,二者互相承认,相互渗透结合,才能在当地有效地行使统治权力。
强龙和地头蛇混流,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政治联姻。
以政治联姻为基础,外来势力和本地土着势力互相融合,形成了新的乡里豪族。
高凉冼氏,世世代代为南越首领,是实打实的土着豪族。
梁朝之时,外来势力和本土的冼氏势力,出现了合流的机会。
冼氏在当代出了一个声名在外的奇女子。
她不爱红妆爱武装,从小就富有谋略,是天生的领袖型人才。
她在乡里,劝亲族为善,又规谏其兄洗挺,不恃强侵扰邻境。
冼氏在很早的时候,已显示出自己的文才武略。
但她还需要一个机会,她也需要一个适合的平台,才可从风腾云,一朝化龙。
梁朝的罗州刺史冯融,敏锐地发现并抓住了这个机会。
他赶快给自己的儿子,高凉太守冯宝提亲,和洗氏结成政治姻亲。
这是一个双赢的决定,将开创岭南新的时代。
因为冯氏虽然三世为郡守,但他们却是北燕苗裔,是十足十的外来龙。
当年北燕被北魏太武帝灭国,末代君王冯弘率领族人避入高句丽。
也许,当时,冯弘就预料到可能发生的悲惨局面,他预先做了二手准备。
他率领本部进入高句丽,但同时,他命令族人冯业率领三百人,渡海南来,投靠江南的宋朝。
事实证明,多线投资,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永远有备无患,才是真理。
冯弘一支,被高句丽连骨头渣子都吃掉了。
但冯业却在江南落地生根。
冯业一族,被宋王派往遥远的新会做郡守,到冯融这一世,已历三代。
虽然多历年所,冯氏一族,却一直被强大的地方势力所抑制,政令并不能很好地贯彻实行。
冯融非常清楚,要想推行教化,唯有和本土势力合流。
只要和冼氏这种土着大姓相融合,事情便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这种联姻得到的好处是双向的。
冼氏一族,可以一跃成为刺史的外戚,增加了对脚下这片土地,更多的主权和影响力,同时,又具备了政府权威。
他们可以在中央政府和地方土着二者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事实也证明,这种联姻,带来了全新的政治风气。
冼氏在内约束本族本宗奉公守法,在外则和冯宝一起处理州郡政务,即使当地土着首领有犯法之人,也不再象以前一般,舍弃不问。
有了冼氏的加持,上下整肃,政令有序,人莫敢违。
全境得安。
冼氏历经梁、陈二代,竭忠奉国,保境安民,被尊奉为“圣母”
她虽然是一介女流,却是少有的,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
当年侯景之乱,整个江南到处混战,乱成一锅粥。
各种势力,面临生死抉择,大有一步走错,万劫不复之忧。
高州刺史李迁仕响应广州都督征兵援台(梁国都城建康)之议,召冯宝前往。
但冼氏却阻止冯宝自投罗网。
她非常清醒地判断李迁仕必然会造反。
他对冯宝说:“刺史(李迁仕)被召援台,乃称有疾,铸兵聚众,而后唤君。今者若往,必留(人)质,追君兵众。此意可见,愿且无行,以观其势。”
洗氏对于事情洞若烛微,一语中的,让冯宝避免了一场无妄之灾。
正如洗氏所言,李迁仕几天之后,就举起了造反的大旗。
为了免除后患,避免李迁仕的攻击,也断绝他割据岭南称王,为祸乡里的计划。
冼氏决定主动出击,清除掉这个隐患。
她进一步展示了,作为女中豪杰的勇气和魄力。
冼氏向丈夫冯宝献计,可以智取李迁仕。
她设了一个局。
针对李迁仕手下大将外出,孤身一人在州,势单力弱的缺点,为李迁仕量身策划了一个出其不意,让其必然中计的行动。
她先分析,可以智取的理由,“(大将外出)迁仕在州,无能为也。若君自往,必有战斗。宜遣使诈之。”
然后,冼氏提出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宜卑辞厚礼,身未敢出,欲遣妇(冼氏)往参。彼闻之喜,必无防虑。于是我将千余人,步担杂物,不唱言输赕,得至栅下,贼必可图。”
冼氏实乃一代女中豪杰,对于人心人性的把握,已达入微之地步。
并且胆大心细,置于历史之中,四海之内,也是一等一的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