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江南再成修罗场,前度杨郎今又来(2 / 2)
这些行为,强抢了江南豪强们的奶酪。
最后,杨坚采取了一种简单的机械式的,强制型思想灌输方式。
杨坚以忠孝立国,苏威将它总结成五教,即儒家所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五孝本身充满正能量,也是一种高明的政治之术。
苏威将家和国混为一体,以小家的孝,引至大家,也就是国家层面的忠,导孝为忠。
全社会,每个人,都为忠臣孝子,自然有利于统治。
苏威将五孝的内容具体化和细节化,命令江南父老,民无长幼,全部背得滚瓜烂熟。
这种高压式,教条式管理,搞得民怨沸腾。
江南已经处于火山口。
杨坚的江南政策,太过激切,推进的方式,也存在很大的想当然,这引起了江南社会的反抗。
但直接引发大规模叛乱的原因,却来自于一个,可能是真实的谣言。
江南富庶之地,民间传言,隋朝会把当地土着大姓,分批全部迁往关中。
这在当时,是一条谣言,但也可能成为既成的事实。
在历史上,为达到彻底的征服,迁徙战败国的原住民至偏远之地,是一种惯例。
与其重新让他们接受新的思想,不如空出土地,重新培养一批新的听命的民众。
新韮菜总是容易收割一些。
这种治理风险,也要小得很多。
当年隋朝在攻占梁国的江陵之后,一次性就迁徙了十来万军民,北上进入关中。
而在不久之前,杨坚就已经征发了陈国整个朝廷的精英们北上。
当尘埃落定之时,第二批次,再征发江南社会的核心力量,也是可能的,潜在的反抗力量,这是可以想见的合理政策。
既具备现实性,也具备可能性。
而杨坚在平陈之后的政策,已经足以让人判断出,他对于潜在的反抗力量,已经开始着力压制削弱。
比如,杨坚发布了一道诏令,在平陈之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禁卫九重之余,镇守四方之外,戎旅军器,皆宜停罢。”
天下太平之后,杨坚在诏令之中,让人弃武从文。
“武力之子,俱可学经;民间甲仗,悉皆除毁。”
而于江南之地,杨坚特别发布了一条“禁江南造大船诏”令。
杨坚写道,“其江南诸州,人间有船三丈以上,悉括入官。”
显然,杨坚在有计划,分步骤地消除社会上不稳定和反抗的力量。
那么,征发江南的豪族入关,完全是可能的。
第一批入关,有一个叫韦鼎的官僚,就很有代表性。
他曾经出使北周,一见杨坚之后,大为倾心,并且,他做了一个预言。
他当着杨坚的面说:“公(杨坚)当大贵,贵则天下一家,岁一周天,老夫当委质于公。”
韦鼎并不只是说说,他也确实这样做了。
杨坚登基之后的第九个年头,发动了平陈之战,但韦鼎很早就开始变卖田宅,为北上做准备。
当同朝为官的毛彪问他原因时,他毫不掩饰地说:“江东王气,尽于此矣!吾与尔当葬长安。”
可见,一旦北上,再无南返之日。
但是,人离乡贱。
江南之人,故土情结非常浓厚,在面临这种可能的生死存亡面前,他们选择相信谣言,并且反抗。
毫无疑问,顺从则死,而反抗,则可能求生。
于是,江南复叛。
这是一场全民的,全方位的,大规模的叛乱行动。
当时江南在籍户口六十万,参与者竟达到三十万,这显然是一个让人非常吃惊的数字。
情况立即变得非常糟糕。
这些叛乱,虽然没有一个为首的统领,但规模却非常大,有些还自称皇帝,手下叛军,强者数万人,弱小者也有几千人。
反叛是暴力而血腥的。
他们拘执县令,或抽其肠,或脔其肉而食之,并且说:“更能使侬诵五教邪!”
这是必须要正面快速处理的急务。
杨坚一面反思战后江南政策的得失,一面派出了二个杨姓军政核心人物,再下江南。
这二个人,一明一暗,一软一硬。
一个是明面的杨素,需要以粗暴的武力,再平江南。
另一个人,却是杨坚的二儿子,上次平陈的统帅,晋王杨广,他将坐镇扬州,以一种全新的政策,治理江南。
二个杨郎,再下江南,他们将决定江南的命运。
江南,也即将开创它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