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天命有在不可强,无悲无喜崩终南(2 / 2)
“李世绩才智有余,然汝(李治)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宰相),新任之。若徘徊观望,当杀之耳。”
五月,李世民贬李世绩为叠州都督。
李世绩也是个狠人。
他心中一片通透,刚一接到李世民的诏书,竟然连家也不回,直接走马上任。
君王以机心对臣子,臣子也对君王回报以机心。
都是政坛的老手,千年的狐狸,谁也不弱于谁。
李世民和李世绩,都是聪明绝顶的政治高手,他们是真正的棋逢对手,或者能称为对手,也足以是对他们本身的尊重。
辅政的领导帮子定下了。
李世民似乎已经做完了最后一件事,其实,他并不是不想做更多,只是,他真的没时间了。
东北方向的高丽,成为李世民心中唯一的裂缝。
贞观二十二年,李世民曾经想再次发兵三十万,毕其功于一役,一举灭亡高丽,当时,已经在剑南道大规模造船,又在山东莱州存储粮食及作战器具。
准备充分,攻势已成,但天不假人愿,李世民病逝于第二年五月,
征服高丽,只能留待后人。
但李世民留下了征服高句丽的人才,方略,以及资源,以大压小,高句丽已被唐朝拖得精疲力尽,也许双方都在等待一个时机,一个可以彼此解脱的时机。
征服高句丽,李治并不会做的比李世民差。
但李世民还是想给后世留下一些念想,或者三十年后,他的子孙可以再次强势崛起。
李世民将自己做皇帝的心得,以及要诀,亲自写成“帝范”十二篇,篇篇教后代子孙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李世民谆谆告诫太子李治说:“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更无所言矣。”
然后,他再一次告诫李治:“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
该说的都已说完,该做的也已做完,没做完的,也只能留待李治自己去体会去拼去闯了。
李世民太累了。
这一生,他过得太辛苦。
他也该休息了,也该和这个世界告别了。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李世民在翠华宫走完了他伟大而光辉的一生。
当时,他已病入膏肓,李治身不离侧,陪在他父亲身边,李治或者不是一个大功业的开创者,但他应该是李世民的好儿子
李治真心忧虑李世民的疾病,竟然连日不食,一夜之间,满头青丝,部分变成白发。
李世民看在眼里,痛在心上。
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权倾天下,机心重重的唐太宗,他变成了李治慈祥的父亲。
李世民真心流露,他满怀深情地对李治说:“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
但他的时间真的到了,是该和群臣告别的时候了。
李世民召来长孙无忌,心中有千言万语,却已不知如何出口,也出不了口。
含风殿内,李世民用手摸着长孙无忌的脸颊,默默无言,生离死别之际,长孙无忌再无顾忌,心中大痛,终于再也忍不住,对着李世民大声痛哭。
离别总是痛苦的。
但李世民是大唐的皇帝,他还要做一个正式的告别,他从来都是一个善始善终的人,即使要离开这个世界,他也保持了他一贯的风格。
李世民再一次召见了托孤的大臣,那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
李世民好好和他们道别:“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
李世民弥留之际,似乎比平时更加清醒,他可能预计到了满盈必亏的道理,长孙无忌,现在也是功高不赏,权重压主啊。
李世民做了最后一次努力,他语重心长地对褚遂良说:“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谗人间之。”
李世民躺在病床之上,心中对李治,对长孙无忌,也对李唐的天下,充满了祝福和希望。
自己这一生,似乎也没有遗憾了吧。
或者也许大概还有一些曾经的遗憾。
他的心中,浮现起儿时和大哥李建成,还有四弟李元吉言笑宴宴,亲密无间的日子,那些岁月,多么遥远,又多么美好。
但自己终于是背负了杀兄屠弟的千古骂名,九泉之下,极乐之土,兄弟子侄们看到如今大唐的风华,能否谅解自己当日的无奈,还有这二十多年,自己战战兢兢,不敢一日懈怠,那既是自己的功业心,功德感,也是赎罪之情啊。
自己问心无愧了,自己也功德圆满了。
如果给自己一个评价,李世民希望在自己的墓碑上写下这几行字:
这里埋葬着一个别有抱负的人,这里也埋葬着一个时刻警醒自己,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的人。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李世民驾崩于终南山翠微宫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
李世民的时代结束了。
新的时代即将开始。
七卷本《隋唐天字七书》,第二卷《以天之名》完结,作者将按下暂停键。
第三卷《通天之意》希望有朝一日,能和读者朋友们见面。
江湖路远,诸君珍重。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