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2 / 2)
皇后膝下无子,又早失恩宠,德妃至此也可算是后宫中第一人了。
“也不枉她一场辛苦。”这番话说完,陈氏轻轻打了个呵欠,数日操劳并精神紧张,她是真的有些疲惫了。
于柏岩笑得关切:“你也是累了,现下可以安心休息了。”
陈氏点点头,又将桌上参茶抿了一口,欲起身送于柏岩上朝,但看着于柏岩,又总觉得哪里不对,故而问道:“莫非还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
于柏岩想了一想,笑道:“就告诉你也无妨,就在你出宫后,皇上亲为皇子、皇女起名,”说到这里,语气更重了一些,但却放低了音量,“永承、永望。”
宫门未开,宵禁未过,若不是有宫中的腰牌并御林军护送,大太太根本不可能此时回府,于首辅的消息又是哪里来的?
此时她已无暇去细想此事,满脑子都想着那两个字—承、望。
今日是大朝会,满朝文武殿中列班,宣平帝眼中泛红,显见是没有睡好,但精神却很不错。
尽管天子城府,不轻易展现喜怒,但如于首辅这样伺候多年、善于揣摩的老臣,还是能感受到,皇帝今天心情很好。
尤其是在听了兵部的战报后。
穆家与安褡罗的仗打得不是一年两年了,西北一线,从没有太平过,但把安褡罗赶到罗兰山以北,这还是第一次。
“如此可保西北一线至少五年无虞,甘肃、青海等地百姓皆可休养生息。”
相比此而言,西南土人部落降服、朝鲜献美、海外小国慕尼来朝,都只能算是锦上添花了。
总之今天的早朝,都是好消息,圣心大悦。
刚回到精舍,承恩太监便出来传话:“宣清风道长觐见。”
下朝以后,于首辅回值房的路上,碰见了楚国公。
二人身边各有人簇拥,总不会做出水火不容的模样,但要说多亲善相得,那也是没有的事,前头那桩事,多少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呢。
“首辅大人治国有功啊,我长年在外,久未临朝,今日上朝一听,全是好消息。”竟是楚国公先开了口。
“柏岩不敢,民生得以将息,土人、外民归附,皆是将士守家卫国的功劳。”于首辅面前笑得谦和。
此语一出,楚国公身边众武将气势为之一松,好话谁不愿听呢。
楚国公心头深恨,只不好说出来。这就是于柏岩老道之处,昨日九皇子刚降生,今日大朝会的好消息便正挠中宣平帝痒处,他如何看不出于柏岩这是在为九皇子铺垫,加深皇帝心中这祥瑞的印象和分量。
更狡猾的是,他只令兵部报些好事,却并无文臣点题,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
妙在清浊两可之间,只让宣平帝自己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