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倏忽(2 / 2)
这让群臣们吃尽了苦头。
朱慈烺批阅奏疏时,还会根据臣子的性格和资历,照顾一下臣子们的感受。对于一些过分的要求,偶尔还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奏疏到了高悌那里,可说是丝毫不留情面。短短的几日之内,朝中一大半的奏疏都被高悌驳了回去,就连内阁的票拟也不能幸免。
到了这个境地,群臣皆是担心,皇帝如此撒手不管,是不是又要重复万历朝的情况。
有明一朝,经常出现皇帝的怠政的情况,其中尤以神宗显皇帝为最。
自万历十七年开始,神宗显皇帝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以致于朝事日渐混乱,国力严重衰退。
朝臣中不乏李邦华这样的五朝老臣,对于万历年间的事情还历历在目,眼见着新帝这才继位两年,就有了这样的苗头,心中不免惴惴。
为了大明的千秋万代考虑,这些人只得站了出来,明里或暗里劝说其他朝臣,以大局为重,不要再生事端。
如此和皇帝又耗了四五日,最终还是一众朝臣妥协,一道去了午门外请愿,请皇帝视朝理政,并信誓旦旦的保证,自此以后,朝臣决不再过问皇帝的后宫之事。
这一场君臣间的较量,以朱慈烺的大胜告终。
不过朱慈烺也不是不识好歹之人,重新视朝理政的第一日,便应了吏部和都察院的请,不但同意了十几个缺额的任命,还给都察院特批了两道监察御史。
晦明交替,秋去冬来。时日流逝的极快,一年多的时间倏忽而过,转眼间就到了定武四年的春日。
不过是一年多的时间,江南的变化却是极大,大大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南京城比以往繁华了许多,人口也比定武元年时增涨了一倍,一向以地势起伏、水网密布着称的南京城,一时难以容不下这么多人。
应天府无奈之下,只得在城南另开辟了一处空地,供人居住。经过两年的发展,竟然形成了一个繁华的市镇,人口足足抵得上一个偏僻的县城。
在南京的带动之下,整个南直隶市井繁荣,赋税充足。加上皇帝和先帝一般崇尚节俭,宫中也没多余的开支,据户部的估算,以南直隶一省之力,便可供养起整个京城。
比之当年依靠全国供养的北直隶来说,南直隶可谓更适合眼下的大明。
而在朝堂之上,比之两年前也有很大的变化。
吏部尚书李邦华和翰林去岁病逝在任上,吏部由原吏部左侍郎张捷接任;
户部尚书高弘图业已致仕,如今居住在朝廷赐下的宅第里,与一帮东林君子做起了学问;
兵部左侍郎左懋第补了兵部尚书的空缺,名正言顺的做起了兵部的堂官;
因内阁一下子少了两人,便由兵部尚书左懋第和左都御史文安之补入了内阁,凑足了五人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