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一日千案(2 / 2)
于是主记室史开始大声唱念着吏员的官名和姓名,唱一个名,大堂两侧坐着的吏员便上去一人,从丁主簿手上接过一扎捆好的案宗。
这些被唱到名的吏员有的是县衙的史、曹、掾、佐等吏员,有的是乡上的啬夫、治书史,甚至有些是里正。
不到小半柱香功夫,案上的小山似的案宗便被分得干干净净。
“退堂——”差役又一声高喝,县令大人退了大堂,往后走了。
所有领到案宗的大小吏员和围观者轰然议论着,鱼贯而出,离开大堂,离开县衙,包括乌老爷派来的那几位围观者,人人都对这位古怪的县令大人的古怪作法大惑不解。
一千多件案宗,一个时辰便处理完毕,亘古未闻也!
“亘古未闻!亘古未闻也!”在二堂书房里,丁主簿也在对古壶说着同样的话,“古大人如此分案而审,真是亘古未闻也!”
“哈哈哈——”古壶大笑,“那些案宗,你也全看过,那叫案子吗?那全是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其中至少有七成一看就是子虚乌有之事。”
“有两成就算是真事,也只需几句话就问清楚之事,有一成还算是个事,也是小事,都交给游徼刀风了,他带人不出七八日就能查个清楚明白,哪里还需要本县亲自去查案审案?”
“那——”丁主簿惊得张大嘴巴,好一阵才合拢来,接着问:“那这么说来,大人特设的那两个举报箱也不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了?并没有找到真正值得去查的事。”
“谁说没有呢?”古壶神秘地笑了。
“举报箱收到的案宗,我也没有全部分下去,好东西得留着,我留了两桩案,我们两人一人分一桩,一桩盗窃案,分给你,一桩投毒案,本县亲自来。”
古壶说着从一个盒子里取出一个卷宗递给丁主簿。
丁主簿很快浏览了一遍,点头道:“这个确实像个案子。”接着又摇头笑了。
“丁大人,有何可笑?”古壶不解地看着丁主簿。
丁主簿摇头笑道:“俗语云,当官者贪赃枉法,分赃不平,古大人搞的却是众人执法,分案公平,亘古未闻也。”
“哈哈哈,又一个亘古未闻。”古壶笑道:“让你亘古未闻的事,也许后面还多着呢,你就等好了看好看的吧。”
古壶对丁主簿的话还真不是随便说的,送走丁主簿后,他取出一个卷宗再次阅读起来,这是从前几天收到的众多举报信里,专门挑选出来的。
直觉告诉他,这封举报信中说的事,是件值得一查的事,他已经在举报信的右上角注明了三个字——“巴豆案”。
信中,一个名叫“张勤”的人举告一个名叫“李发”的人,张勤不仅投了这信告状,而且还捉到了一个人,直接押到县衙,状告李发。
张勤和李发是两家食肆的掌柜,两家的食肆都开在县城边一条街上,张记食肆在街中段,李记食肆在街一头,地段不同,生意自然也有差别。
两家食肆在横头再不算最大最好的,也不是最小最差的,都处于中等,相比起来,处于中段的张记食肆生意比地处街端的生意要好一些。
一月前的一天中午,张勤正在忙碌着招呼客人时,突然来有一个中年人背着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店里。
中年人说早上吃了张记食肆的东西后,孩子就拉肚子,找大夫看了,大夫说误吃了让人腹泻的巴豆。
而这孩子这半天只吃过张记食肆的东西,其他什么都没吃过,中年人说是张记食肆在食物中放巴豆害人,要讨个说法。
张勤一听有这种事,大惊,说哪有食肆自己下药害顾客毁自己生意的道理,与这中年人争辩,引来更多围观者。
张勤怕影响生意,叫中年人到里面去说,中年人不去,说要就在大堂说。
哪知这孩子的事还没说好,接下来陆陆续续又来了十多个男女老少,都说是吃了张记食肆的东西吃坏了肚子。
那些人也真是拉了肚子,有的说着说着就找茅坑去了,张勤和伙计们也记得这些人确实在自家买过吃食。
张勤把早上卖剩的几样东西当众喂了自家两条狗,没多久,这两条狗也拉起稀来,众人一看,这还用说吗,纷纷要求张勤赔偿,
张勤无奈,只说这不是故意,可能是伙计把巴豆粉误当成了佐料,他不再分辨,强忍着气愤,好言赔礼再赔钱,好歹打发走了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