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又是谁找我,这一天天的不得闲(2 / 2)
虽然想象不到未来会怎样,但前途前景一定很好。
一想到街上流行红裙子,都是他们城西街道办事处卖出去的,耿小军欣喜若狂。
“家里会帮你的,大胆的干,现在风向转变,年轻人会有美好的前程的。”
耿老爷子一挥手,耿小军顿时精神百倍。
耿父郁闷:您是在说我老了么?
第二天,剩余的文化衫卖光。
耿家也派来一个专业的老会计,三下五除二,做出了精确的账目。
三万件文化衫,一共赚了五万块。
六百名待业青年正式列入临时工作人员名录。
高扬也进入了名单。
会计根据收入情况,设计了工资收入。
最低每人每月工资十块,奖金最高五十。
至少让待业青年们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这已经让待业青年们以及他们的家庭欣喜若狂。
服务社也正式命名:兴华服务社。
名字是高扬取的,意思是振兴中华。
耿老爷子听后又是拍案叫绝。
几个记者整天跟在待业青年身边,又是拍照又是采访的,让这帮家伙兴奋了好多天。
第三日,一篇报道登上华夏日报头版。
《创新实干,城西街道解决待业青年就业困难纪实》
一张照片中:耿小军站在最中央,一堆汗衫摆在桌子上,一群待业青年穿汗衫环绕,耿小军一只手叉腰做指导状。
高扬过后笑话耿小军,摆拍,严重摆拍。
耿小军表示,在那个年代,照片都这样。
高扬哑然,确实,以后也这样,甚至更甚。
拍完视频,轮椅上的大爷站起来狂奔,你见过?
文中溢美之词,什么一举解决了六百名待业青年的工作,什么大胆创新,建立服务社,什么两天收入五万元之类的,让人啧舌。
最后一句话总结:城西街道办,大胆创新,敢于摸着石头过河,闯出了一条新路。
这是摸着石头过河,第一次出现在华夏。
高扬看过报纸,淡淡笑笑。
时间线向前推进了几年,真好。
看来信息还是被传到了上面。
耿燕丽是个合格的工具人。
就是不知道黑猫白猫哪时候会出现?
这篇报道能被发表,既有耿家的作用,高层推波助澜也很关键。
没有上面的认可,能上华夏日报头版,那是祖坟烧了高香。
高扬的《街上流行红裙子》小说,也在排版中,至于推出什么样式的红裙子,就不用高扬考虑了。
耿家自会找最好的设计师,最好的服装厂,推广嘛,除了这帮子待业青年是必须的,全国那些百货店,自然耿家也能搞定。
耿小军俨然成了一位冉冉升起的新星。
这一天高扬正在家里带妮妮,给他讲小红帽的故事。
“爸爸,你都讲了几遍了,能不能换一个?”
“啊,我讲过了?那就换一个。”
高扬十分享受这种亲情缠身的感觉。
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如今实现了,怎能不珍惜和女儿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
“高扬,电话。”
“又是谁找我,这一天天的不得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