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收尾(一)(2 / 2)
郑经不耐烦地打断他:“再议再议!”
杨英还要说什么,被陈永华两声咳嗽打断。
接到暗号,杨英知趣地闭嘴,等待王令。
郑经摆摆手:“杨司农辛苦了!此事再议,回去休息吧。”
“是,臣告退。”杨英叩首,缓步离开。
郑经锤着自己脑袋,很是头疼的样子:“冯中堂过去可是处处与你为难,今日你怎么一句话都不说?”
陈永华笑了笑:“殿下自有决断。若一定要臣说,臣不主张严办。”
郑经有些意外:“为何?”
陈永华娓娓道来:“殿下,冯中堂与秦国人的争斗,说到底是商务而非国事。商者,本就是尔虞我诈、胜负无常。我东宁以商立国,百官各军均从商。若只是因为商业失利就责罚冯中堂,一恐无法服众,二恐人心惶惶,三恐有损殿下之威。”
郑经若有所思地抚着胡子:“言之有理,确实要考虑到众将的心思。”
陈永华接着说:“殿下,秦国军械固然重要,与秦盟好固然好过我军势单力孤,但两国并非藩属。他们来自三百年后也好,来自异世华夏也好,均不奉明正朔。与其交往,当权自我操。可友之盟之,但不可依赖之。否则殿下是大明的延平世子?还是大秦的?”
这话有些难听,但郑经还是连连点头:“中堂所言极是。”
陈永华说完,又恭敬起来:“都是臣下愚见,一切还请殿下定夺。”
郑经品味了一番,突然问:“中堂,你相信《鹿鼎记》中所言吗?”
陈永华明白这是在说书中冯锡范投清的事情,点点头又摇摇头:“秦国人自称来自三百年后,从他们各种奇闻异事看,大抵不是妄言。大概十年后,臣真得会死于冯中堂之手,冯中堂大概也真得会叛明降清。”
郑经更加奇怪:“那你为何不顺了杨英他们的意思?”
陈永华笑了:“殿下,十年之后的事,谁说得好呢?冯中堂虽说确实有些贪图小利,但毕竟是国之能臣。若以将来之罪,罚今日之人,岂不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郑经闻之,哈哈大笑:“中堂,这位金庸先生所写‘陈近南’,还真与你有几分神似。”
陈永华笑而不语。
郑经想了想:“不过也要好好敲打一下冯中堂!降职三级,罚一年薪俸,调任厦门总兵,去镇守金厦吧!既然他是十年后才降清,那在此之前就先好好筹划光复八闽之事。待时机成熟,以金厦为跳板,重夺漳泉!”
陈永华附和:“如此甚好,只是秦国人那边……”
郑经也知道如此处置,秦国人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虽然他们并没有吃亏。
既然如此,干脆送他们一份大礼:“此事皆因糖而起。这样吧,由那个昌隆行出面重组宏盛堂,户部监理之。糖货乃财税之首,若这能把整个台湾的糖都变成白糖,对我们、对秦国人,都是件好事。”
陈永华赞同:“财税本是户官之责,杨司农为人刚正,由他出面正合适。”
郑经来到窗户边仰望蓝天:“快过年了吧?”
“大概还有一月。”
郑经点点头,对陈永华笑道:“中堂,委屈你一下,这个年要过不舒坦啦!”
陈永华秒懂:“殿下是想让臣出使秦国?”
郑经手指一点:“你就是送给秦国人的第二份大礼——以资议参军之尊出访大秦!这个面子,秦国人是要给的!”
陈永华顿时庄严起来,合手叩拜:“臣定当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