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不怕麻烦的妈妈(1 / 2)
张文希回到栀子花村,在老队屋台基上建筑的两层楼房里面的家里。
这个房子是1988年盖的,当时在栀子花村16队,这样高的新楼房屈指可数,总共有五家,这五家之中,有一家是三叔的,有一家是张达豪家的,剩下的其余三户是别人家的。
在张文希的心中,这是爸爸张大豪盖的第三个房子。
的第一个房子和第二个房子他都住过了的,她出生在第一个房子里面,一个房子的时候,她也就十岁左右。
第二个房子是1979年建的。位置在16队最西边那座石桥旁边,建筑的。
前面种了一片小树林,后面是姓古的几家邻居。西边是王家河,东边是16队的人居住的房子。
后来荷叶镇对旁边的王家河,进行改道,把河渠清洗修直,那座第二个老房子正在王家河的沟渠的坡道上面,被拆掉了。
改革开放之前叫生产队,改革开放之后,生产队变成了生产组。
原来的十六队,变成了后来的16组。
张达豪家是当时栀子花村16组的5家万元户之一。
那时候全家人是被许多村民们羡慕的。光靠种地是难得成为万元户的,家里的几亩水稻田,几亩棉花田,主要是靠母亲与余香玲种植。
家里经济条件好的时期,最鼎盛的时期是父亲张达豪和大伯张达茂,还有四叔张达盛在一起合伙做钢材生意的时候。
做两层楼的楼房,外面全部是由红砖砌成的,屋顶是v字形的瓦盖着。
忘了,后面是一个天井,天井的后面是厨房。
最早厨房的后面是生产队的一条家鱼钩,是生产队里专门用来养鱼的鱼塘,到年底的时候家家户户分鱼吃。
天井里面又打了一口井,烧火做饭,喝水,洗衣服,都是从这口井里面打起来的水。
这种井不是用绳子系在桶放到井口里面把水拉上来的那种电视上面看到的开口的井。
而是直接用铁把手,把水压上来,用桶接着,就可以用用了,沉淀一下更干净。
在第一个老房子和第二个老房子里面所用的水,都是从王家河里面用水桶挑上来的,把水倒在水缸里面使用的。
打井用水省去了很多的劳动力,人就轻松多了。
余香玲说:
“张文希,你回来了,饭快熟了,一会吃饭吧!”
张美婷:“我在帮妈妈做饭,我们都等你回来吃呢。”
张美婷的三个孩子:陈龙,陈玮,陈琼都在娘家。
张美婷在荷叶镇街上租了一间房子在卖鞋子,每天很忙,陈林树每天到外面四处游荡,天天喝酒喝得乱醉如泥,根本指望不上。
余香玲就和张达豪商量说:
“美婷每天在街上卖鞋子,忙得不得了,就把她的孩子们放到我们家里来养吧?”
张达豪很是赞同地说:
“可以,只要你不嫌麻烦,我是没有话说的。”
余香玲笑着说:“总是一多,10个人也是做饭,十几个人也是做饭,就是多放几瓢水,多放两碗米就是了,我怕什么麻烦呢?”
张达豪笑着说:“我每天买菜的时候,多买点菜就是了。”
余香玲笑着说:
“帮张美婷把这几个孩子抚养大,孩子们长大了,他也懂得感恩的。
他还不说:我小时候在我家家家里住,我的家家爹爹,家家婆婆都对我们多好啊!
他们长大了就懂事了,不会忘记我们的。
他们到了上学的年龄,就让他们在我们这里上学又方便。”
张达豪笑着说:“可以呢!我又不反对。”
余香玲永远不嫌孩子多,她是相信:“多多益善”的人,自己已经有12个孩子了,又把大女儿的3个孩子接了过来,就连村里面的人都议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