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心忧台湾战事(1 / 2)
和珅说台湾林爽文的起义造反与台湾官吏的暴政横敛,不关心民生有极大的关系,乾隆皇帝也同意和珅的这种看法。
乾隆皇帝一直担心的就是台湾官吏不关心民生,不关心老百姓的生活疾苦,恣意妄为。有道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如果各级官吏能够体恤老百姓的生活疾苦,实行仁政,轻徭薄赋,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谁还愿意拿自己的性命去造反呢?
和珅对乾隆皇帝说:“启禀皇上,奴才以为,现在除了向台湾继续派兵外,还可以对外颁布告示,告诉那些被匪寇胁迫去的民众,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回头是岸。政府可以对他们的过去既往不咎。这样一来,那些跟着林爽文造反的游移不定分子,就会脱离林爽文的队伍,回归家园。我们把匪寇中的一部分民众分离出来,从内部瓦解他们。这样匪寇内部离心走势,外部又有我们的大兵压境,匪寇自然就不攻自破,消灭他们指日可待。”
和珅侃侃而谈,头头是道,赢得乾隆皇帝频频点头称赞。
听完和珅的陈述,乾隆皇帝半晌才喃喃地说:“和爱卿说的极对。也许是朕真的老了,思维跟不上趟,竟然连个小小贼寇林爽文都对付不了。”
听着乾隆皇帝的慨叹声,其他大臣一直保持沉默,不敢言语。只有和珅深深地吁了一口气。
其他大臣以为和珅还要说话,都在准备着洗耳恭听。不料,和珅却在乾隆皇帝转身的当儿,从自己的袖筒里掏出刘全给他送来的密札,跪行到乾隆皇帝面前,亲自呈给乾隆皇帝。
和珅说:“启禀皇上,这是闽浙总督常青的八百里急函,请皇上审阅。奴才以为,常青比较了解台湾的战争形势,派他去渡海赴台作战,能够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个顶两个。把任承恩,黄仕简两个提督的兵马统统交给常青统一指挥。”
和珅说完,看了一下乾隆皇帝,他沉默不语,又说:“万岁爷,虽然常青没有参加过大型战役的作战经历,这方面是有点欠缺,但是他能够一步步走到今天,坐到总督的位子上,足见他也有自己的过人之处。”
和珅不余遗力地在乾隆皇帝面前推荐自己的得意门生,自有他的道理,常青如果进入台湾,剿灭林爽文匪寇,不但常青荣耀,他也会自豪的。更主要的是,他还可以借助自己的得意门生在台湾再发一笔战争横财。
乾隆皇帝还是一言不发,来回地踱步。
和珅看来正面说服不了乾隆皇帝,就来个激将法刺激一下他,让他说话。
和珅说:“皇上,先前常青上奏奏章,说台湾形势严峻,请皇上派兵赴台作战。皇上您否定了常青的奏章,说常青高估了台湾的贼寇,杯弓蛇影,捕风捉影,小小毛贼,成不了气候。杀鸡焉用宰牛刀。如今看来,常青的建议是正确的。请万岁爷深思。”
乾隆皇帝一边听着,一边在大殿里来回踱步。他倒背着双手,铁青着脸,一言不发。
和珅的这些话与乾隆皇帝今天的心情极不符合。和珅好像有意无意的把这次台湾战事的不利局面往乾隆皇帝轻敌的关系上扯。
乾隆皇帝听着这些话,感觉有些不顺耳,它就像一股空冷的风,吹进他的心窝,他不禁有些噤若寒蝉。
和珅继续说:“贼寇林爽文不比朱一贵,朱一贵刚一起事就封王称帝,掳掠些俗不可耐的女子充当嫔妃,自己胸无点墨,又不懂兵书,无非就是些流寇而已。可林爽文不同,他毕竟做过知府捕快,对军事也略知一二。再加上他家经济殷实,家资又大,他又会收买人心,结拜的拜把子兄弟又多,这些人都做了他的小头目,很是为他卖力,所以,林爽文气焰嚣张的很......”
和珅说到这里发现乾隆皇帝的脸色越来越阴沉了,再也不敢往下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