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瓦解起义军,乾隆再做批示(1 / 2)
乾隆皇帝没有想到,和珅瓦解林爽文起义军的计谋还很奏效。林林爽文的起义军开始出现瓦解现象,有许多村民纷纷倒向朝廷军这边。
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初一,福康安准备渡海出发,赴台作战。乾隆皇帝又给福康安颁布谕旨,做出具体指示。
他说:广东庄民同心向义,仇视贼寇。南路村民庄人,看见朝廷大兵云集,林爽文匪寇纷纷瓦解,都恳请朝廷发给他们腰牌,作为良民凭证。
乾隆皇帝要求福康安所经的北路地方,对各村庄安分守己的村民发给腰牌,让他们安心生活。这样做既可以安定民心,也可以识别良民和匪寇的区别,以免官兵进剿后,不能分辨匪寇和良民,受到贼寇滋扰。
乾隆皇帝还要求,清军进剿后,不能克扣当地老百姓的口粮,要按时足额发放,让老百姓感到朝廷的恩惠,朝廷和林爽文匪寇是有区别的。
老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好处后,就会自然向朝廷军队靠拢,他们就会协同官兵,助力官兵一致剿匪。如果不能够做到这些,不给老百姓按时足额发放口粮,老百姓就不会支持朝廷军队匪寇。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就是这个理。后来的事实证明,朝廷的这些措施还是很起作用的。
不久,林爽文的部分起义军开始投向官军,甚至起义军副帅庄大田的队伍也因为散去的人数过多,不得不搬移家眷,躲避到偏僻的地方去潜伏,最后导致起义军声势逐渐减弱。
相反,官兵的“义民”却越来越多。他们支持官兵,给官兵带路,甚至和官兵一起不断地进攻林爽文的起义军。他们冲杀在前,有力的改变了官兵的被动局面。
福康安按照乾隆皇帝的谕旨行事,他在九月下旬又给乾隆皇帝写了一封奏折,汇报了自己赴台后作战的计划。他在奏折中说:他准备由鹿仔港开始进剿,分南北两路合力夹击匪寇,使林爽文起义军势力分散,从而剿灭林爽文匪寇。
乾隆皇帝收到福康安的奏折后,当即召集军机处大臣商议此方案,但是大臣们意见不一致,无法统一。
其实,乾隆皇帝本人就身经百战的人,他看完福康安的作战计划也不怎么赞同,觉得有不妥之处。
他认为柴大纪被久困诸罗县城,弹尽粮绝,疲惫不堪,手下也只有三千左右的弱兵,无法从南路合力夹击。
参赞大臣恒瑞拥兵五千,长期坐守盐水港,常青又在府城拥兵自守。万一福康安进攻后,这些人不能及时跟不上去,福康安岂不成了孤军作战?
如果林爽文和庄大田再两路合力夹击,福康安岂不成了前后受敌,出于危险境地。福康安好歹也算是自己的儿子,怎么能让他冒这个险呢?考虑到这些,乾隆皇帝在奏折上批示道:此事不妥。
就现在的情形而言,先解救诸罗县城。福康安到鹿仔港后,等把川、黔、广西兵集结完成后,再率军直抵着落县城。常青的部队守住台湾府城,兵力绰绰有余,如果台湾府城失受,也是无力收复。
乾隆皇帝还在军机大臣的面前,亲自诵读了一遍柴大纪的奏折。乾隆皇帝念着柴大纪的奏折,竟然止不住泪水连连,滴下的泪水浸湿了柴大纪的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