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一副对联道尽乡试内幕(2 / 2)
第一个是有实权的顶头上司递条子过来的人。譬如说这次的第一名,就是和相爷亲自点了名或者递了条子的人。这些人写来的条子,对于吴省钦来说,无异于皇上的“圣旨”,那是非要遵照执行的,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得罪了这些上司,自己的乌纱帽就会很快被摘取的。
第二个是送了银子的。大凡送银子的人,送礼物的人,吴省钦就认为这些人是对皇上的“忠心”,这“忠心”便是“德”。有“德”的人,在选拔人才中,应该放在第一位。
德才兼备,没有“德”,光有“才”是不行的。对这些生员,评判“德”的标准就是根据他们送银子的多少作为依据的。不拿银子说事,怎么去评判他们呢?怎不能凭他们口头上表达对皇上的“忠心”,就相信他们。
第三个是亲朋好友和没有实权的上司递过来条子的人。如果是自己的至亲好友或者是自己的上司。但是在实际交往中,他有不能左右自己命运的人,像这类上司和至亲好友就根据关系的舒缓紧急来处理,如果有所表示,就可以考虑,如果没有任何表示,就视其情况而定。
第四个便是有才的人。即使是这种人,考察他的“德”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他能够处处体现出自己的“德”来,那么就可以提携和选拔任用他。
有了这四个选贤原则,吴省钦在乡试中做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这四个原则,是那些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穷学生望洋兴叹。十年寒窗,潜心苦读,历尽磨难,本以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金榜题名,鲤鱼跳农门,光宗耀祖,实现自身价值,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名落孙山,空有报国之心,而是报答之力。
看着乡试张榜公示的名单,那些名落孙山,才华满腹的穷学生,愤愤不平,其中有一个考生,气氛地写了一副对联,贴在了乡试榜的旁边。
对联是这样的:
少目焉能识文字 欠金安能盼功名
横批:口大欺天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在骂吴省钦。
上联的“少目”合在一起便是“省”字,下联的“欠金”合在一起便是一个“钦”字,上下联的两个字合在一起便是一个“省钦”。
横批“口大欺天”很显然是“吴”字。
上联在骂吴省钦不识字,不懂文章好坏,骂他没长眼睛,下联骂他只认银子不认文章,功名是按银子的多少录取的,不是按考生的文章优劣录取的,没有钱的考生只能名落孙山。
横批骂吴省钦目无王法,欺君罔上,考场舞弊,胆大包天,真是昏官一个。
这天上午,吴省钦又到考场主持考生的考试工作。来到考场门口,发现黑呀呀的围着一大群考生,正在嘁嘁喳喳地议论着什么,不时地还发出哄笑声,似乎谩骂声中还有他的名字在里面。
吴省钦好生奇怪,就拨开人群,挤了进切,想看个究竟。
挤进去,看到了红榜旁边贴的这副对联,吴省钦当场差点气晕过去,他急忙命人把这副对联扯掉。
吴省钦气得七窍生烟,嘴歪眼斜,恨不得当下找出这个人,扒了他的皮,剜了他的心,割了他的肉,让他不得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