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皇帝就是皇帝,料事如神(2 / 2)
奏折称:黔省松桃厅属大塘苗人石柳邓,聚众不法,恐窜入楚境,现带兵堵城。据镇篁游击田启龙等禀称:侦闻永绥厅属黄瓜寨苗人石三保,纠众抢劫,田永绥之黄土坡及凤凰厅之栗林,烧毁民房,杀毙客民,现在竭力保护城池等语。
恐石三保等,或与大塘苗人勾结,檄派永靖辰沅、常德兵千四百名,速赴凤凰栗林处听用,臣带本标将弁及战兵六百名,前往办理。
乾隆皇帝看完奏折,并没有表现出龙颜大怒,相反,他表现的却很镇静。
他说:“贵州,云南等地的苗民,数十年来,一向遵纪守法,安居乐业,不与汉人发生纷争,与汉人分居而住,汉人也被要求不能擅自进入苗寨,汉苗两族一向相安无事。现在,政策松懈,汉苗往来无禁,地方官员及起客民见其柔弱可欺,就横行霸道,恣意鱼肉,导致苗民不堪忍受地方官吏和客民的虐待,寻衅滋事,奋起反抗,遂酿成苗民造反事端。”
“地方官吏无法控制苗民造反局面,就上奏折。其实石柳邓、石三保等人不过是纠众闹事,应当查清聚众闹事的缘由,将为首之犯拿获严惩查办,其他闹事之人,采取安抚之策,不做惩罚,苗民众人服帖,不必要兴师动众去讨伐苗民闹事,否则就会更加激化汉苗矛盾,酿成不可收拾的事端。此事只是苗民一二人为之,何必累及众人,成何体统。”
和珅听完乾隆皇帝的一番训导,内心感到吃惊,原来乾隆皇帝对苗民的闹事如此知晓,而且个中原因了如指掌。
和珅深感佩服。皇上就是皇上,就是不同于一般人。
其实,自清初改土归流以后,清政府在苗族地区建立了府厅、州、县等行政机构和镇、协、营、汛等军事据点,对苗民实行直接控制。
清朝大小官员多是掠夺剥削苗民,苗民告状,要交纳所谓的“规矩钱”,满汉地主和高利贷商人也在苗族居住区大肆盘剥。如高利贷,月息五分,三个月不还,就要转息为本,如此滚翻,一年之内,息即过本数倍,无钱归还就折算田地。
此外还有“断头粮“等名色,苗民在青黄不接时借谷一石,秋后要还三五石。故此苗民在收获甫毕,盈无余粒,此债未清,又欠彼债,盘剥既久,田户罄尽。
苗民多地方官吏和满汉地主的盘剥苦不堪言,而又敢怒不敢言,大家有苦无处去诉说。所以当石柳辅,石三保聚众闹事,苗民皆纷纷响应,揭竿而起,抗击地方官吏和满汉地主的盘剥。
和珅当权后,苗民的日子更加不好过,更加苦不堪言。苗民较腹地的编民,生活更加贫困潦倒。
苗民居住于湘黔山中,周围环绕着凤凰、永绥、松桃、保靖,乾州各城。
苗民四周,官兵营汛相望,“其驭苗也,隶尊如官,官尊如神。”乾隆皇帝谕旨处理苗民的办法确实是切中肯綮,无懈可击。
和珅心存疑虑,他不知道乾隆皇帝为什么对苗民的事情知道得这么清楚,现在他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是他怎样去贯彻执行乾隆皇帝的谕旨。
如果按照乾隆皇帝的谕旨去执行,整治吏治,则和琳没有立功受奖的机会,如果不去执行乾隆皇帝的谕旨,后果更加不可预料?
究竟该咋办,和珅处在两难之中,不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