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议立新君(2 / 2)
隔了半日,消息传到长江北岸,刚凑足一支两万人大军,正不顾一切渡江北上勤王,刚走到浦口的史可法第二个知晓,他面朝北方失声痛哭,哭着还以头撞柱,血流到脚上。
又隔了两个时辰,消息穿过滚滚长江传到金陵城中,史可法、高弘图、王铎、姜日广、黄道周等人也是个个失声痛哭,披麻戴孝。
如果说这些人当中,有谁是真心实意,那恐怕也只有史可法了,其他人都是做样子罢了。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
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议立新君才是首要之事,毕竟从龙之功,谁都想要。
身在金陵的众官先争论了起来。
福王朱由崧,潞王朱常淓、桂王朱由榔,都有人支持,其中潞王朱常淓有钱谦益、姜曰广、高宏图等东林党大佬支持呼声最高,福王朱由崧次之,桂王朱由榔呼声最低。
不过想要真正拥立谁,只是文官力量的支持是不足够的,还需要军队的支持。
因此非常意外的是,就在金陵北侧,长江北岸浦口,手握两万大军的史可法,便有了短暂的一锤定音的机会。
本来史可法也是比较倾向于潞王朱常淓的,但因为史可法性格使然,过于讲究气节,一根筋,满脑子都是忠君爱国思想,一锤定音而立新君这种事情陡然压到他头上,竟让他一时乱了分寸,犹豫难定。
于是史可法做了一件事情,他写信询问马士英的意见,还邀请马士英到浦口一同商议一番。
这立刻给了马士英一个绝佳的机会。
“好机会啊!”本来马士英在听到李自成攻克京师,崇祯皇帝自焚而为消息的当日,就意识到了军队的重要性,一面暗中施加影响提高福王朱由崧的呼声,一面写信拉拢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四大总兵。
如果按照历史,高杰与刘良佐第一时间投靠了马士英,黄得功本来不想站队,刘泽清则本来想投靠东林党支持潞王朱常淓的。
然而,马士英到底有些智谋,他看出了刘泽清就是一根墙头草,谁给他利益大他便倒向谁,便许诺刘泽清一旦事成,就让他进驻富庶的扬州。
刘泽清立刻倒向马士英,黄得功独木难支,无奈之下,也只得支持马士英。
历史上,便靠着四大总兵的支持,以及福王朱由崧是万历皇帝的孙子,血脉上比潞王朱常淓更近,最终压倒了东林党,立了福王朱由崧为新皇,年号‘弘光’。
历史毕竟是历史,朱由简来了,注定无论是福王朱由崧还是潞王朱常淓,都没有机会。
正当马士英前往浦口与史可法商议,拖住史可法之时,朱由简在渤海水师的护卫下,六十七搜舰船驶入淮河口,最终在淮安府东北侧一百三十余里的安东县登岸。
“终于到了,船上这几日着实不好受。”
为什么选择在安东县。
因为安东县城紧靠淮河,有什么不对可以随时再登上渤海水师的战船,并且这里距离淮安府城不远也不近,很适合引诱山东总兵刘泽清前来。